“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中更背违,弃同即异,诺葛孔明仍规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劳动我边境,侵扰我氐、羌,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蓄力待时,并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段谷、侯和沮伤之气,难以敌堂堂之陈。比年以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瘁,难以当子来之民。此皆诸贤所亲见也。蜀相壮见擒于秦,公孙述授首于汉,九州之险,是非一姓。此皆诸贤所备闻也。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窥祸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长为周宾,陈平背项,立功于汉。岂安鸩毒,怀禄而不变哉?今国朝隆天覆之思,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后诛,好生恶杀。
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中更背违,弃同即异,诺葛孔明仍规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劳动我边境,侵扰我氐、羌,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蓄力待时,并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段谷、侯和沮伤之气,难以敌堂堂之陈。比年以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瘁,难以当子来之民。此皆诸贤所亲见也。
译文:
益州的先主是一代杰出的人才,他起兵于北方的边陲之地,却困顿于河北、山东一带;他指挥着曹操、袁绍等人的军队,但最终被刘备救过;在曹操死后,他与刘备关系亲密。后来,他背叛了曹操,投奔到孙权那里去。他的好友诸葛亮也曾规划过进兵秦国的计划,姜维也曾率军北伐。这些年来,战争不断,百姓们疲于征战,难以忍受这种生活。
注释:
- 益州:指中国四川省及周边地区。
- 命世英才:指能成就大事的人,这里指刘备。
- 朔野:北方边远地区。
- 冀、徐:指河北、山东一带。
- 制命:指挥军队。
- 太祖:即曹操,字孟德。
- 隆大好:指刘备与曹操的关系很好。
- 比年:近年。
- 征夫:指征讨战事的士兵。
- 微子:商朝遗臣,后为周朝所用。
- 鸩毒:毒酒。比喻有毒害人的东西。
- 长为周宾:长期作为周朝的宾客。
- 陈平:西汉大臣,曾被项羽逮捕,后逃到汉王刘邦那里。
- 安鸩毒:安心享受鸩毒带来的痛苦。
- 弘宽恕之德:宽厚宽容的品德。
- 先惠后诛:首先给予好处,然后再进行惩罚。
- 好生恶杀:喜欢和平,厌恶战争。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及其政治背景的描述。诗中表达了对刘备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通过描述诸葛亮等人的经历,诗人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所做的贡献。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历史事件,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稳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