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艾为太尉,会为司徒。皆持节、都督诸军如故,咸未受命而毙。会兄毓,以四年冬薨,会竟未知问。会兄子邕,随会与惧死。会所养兄子毅及峻,辿等下狱,当伏诛,司马文王表天子下诏,曰:“峻等祖父繇,三祖之世,极位台司,佐命立勋,飨食庙庭。

父毓,历职内外,干事有绩。昔楚思子文之治,不灭斗氏之祀。晋录成宣之忠,用存赵氏之后,以会、邕之罪,而绝繇、毓之类,吾有愍然!峻、辿兄弟特原,有官爵者如故。

惟毅及邕息伏法。“或曰,毓曾密启司马文王,言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故有峻等云。

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钟会率十余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余人行。”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为敌擒耳。惟钟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国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只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也。”及会白邓艾不轨,文王将西,悌复曰:“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文王曰:“卿忘前时所言邪,而更云可不须行乎?虽尔,此言不可宣也。我要自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贾护军问我。言‘颇疑钟会不?’我答言:”如今遣卿行,宁可复疑卿邪?‘贾亦无以《易》我语也。我到长安,则自了矣。“军至长安,会果已死,咸如所策。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诗句:“初,艾为太尉,会为司徒。皆持节、都督诸军如故,咸未受命而毙。”
  • 译文:起初,诸葛亮和邓艾都担任过太尉和司徒的职位,他们仍然持有符节,负责指挥各军事宜,然而都没有得到正式任命就去世了。
  • 赏析:《三国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由西晋的陈寿所撰。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记载和评论,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风貌。这里的“初”指的是诸葛亮和邓艾担任太尉和司徒的时期;“持节”是指他们作为高级官员的身份,可以持符节进行调动军队;“都督诸军”则是指他们在军事上的指挥权;“未受命而毙”意味着他们虽然名义上担任着重要职务,但实际上并未得到正式任命,因此很快就去世了。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的不稳定性以及官员们面临的压力和风险。
  1. 诗句:“会兄子邕,随会与惧死。会所养兄子毅及峻,辿等下狱,当伏诛。”
  • 译文:诸葛诞的侄子诸葛邕和诸葛诞一同面对生命的危险;诸葛诞抚养的兄弟的儿子诸葛毅和诸葛峻等人因为涉嫌叛乱被逮捕并即将执行死刑。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诸葛诞家族的悲剧命运。在古代中国,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和支持是非常宝贵的,但同时也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里的“随会与惧死”表明诸葛邕和诸葛诞共同面临生命危险;“会所养兄子毅及峻”则说明诸葛诞抚养的兄弟之子们也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波中;“当伏诛”则意味着这些人最终将被处以死刑。这种家族内部的牵连和政治斗争给诸葛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1. 诗句:“或曰,毓曾密启司马文王,言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
  • 译文:有人说,诸葛诞曾经秘密地向司马昭报告说,钟会凭借他的才能难以保全,不能让他独揽大权。
  •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诸葛诞对钟会的担忧和疑虑。钟会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野心,这使得他成为了蜀汉政权的主要威胁。而诸葛诞则是一位忠诚于魏国的大臣,他对钟会的能力表示怀疑,担心他会对魏国构成威胁。这里的“密启”意味着诸葛诞采取了秘密的方式向司马昭传递信息;“挟术难保”则表达了他对钟会能力的认可以及对他能对魏国构成威胁的忧虑;“不可专任”则是他对钟会权力过大的担忧和反对意见。这种担忧体现了诸葛诞对国家安危的责任感和对忠诚的追求。
  1. 诗句:“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钟会率十余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余人行。”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为敌擒耳。惟钟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国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只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也。”及会白邓艾不轨,文王将西,悌复曰:“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文王曰:“卿忘前时所言邪,而更云可不须行乎?虽尔,此言不可宣也。我要自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贾护军问我。言‘颇疑钟会不?’我答言:‘如今遣卿行,宁可复疑卿邪?’贾亦无以《易》我语也。我到长安,则自了矣。”军至长安,会果已死,咸如所策。”
  • 译文:当初,司马懿想要派遣钟会讨伐蜀汉,西曹属邵悌请求觐见,他说:“现在派遣钟会率领十几万大军去征伐蜀国,我认为钟会一个人没有重大职责,不如让其他人去完成这项任务。”司马懿笑着说:“我难道还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吗?蜀国为天下制造困扰,使百姓无法安歇,我现在讨伐它如同探手入指间一般容易。然而众人都说攻打蜀国是做不到的。人们如果心里预先害怕,那么智慧和勇气都会衰竭,把智慧和勇气都用完了却强要他们去做事,正好成为敌人的擒获对象。只有钟会的想法和大家一致,现在派遣他讨伐蜀国,一定能够灭亡蜀国。打败蜀国后,就会像你担心的那样,我能干什么呢?凡是失败的军队指挥官不能告诉他勇敢,亡国的大夫不能与他共谋生存,因为他的心胆已经被摧毁的缘故。如果蜀国被攻破了,留下的百姓都感到恐惧,不值得和他们共同处理国事。中国的将士各自想着回家,不肯和我们同心协力。如果做坏事,只能自己灭族罢了。你不要担心这些,谨慎不要让人听到这个消息。”等到钟会报告邓艾有不法行为的时候,司马懿准备向西进攻,邵悌又说道:“钟会统领的军队,是邓艾的五六倍之多,但是只能命令钟会夺取邓艾的军队,不能让他独自行动。”司马懿说:“你忘记了以前所说的吗?反而还说不需要行动吗?即使这样,这样的话也不能公开宣扬。我应当用自己的信用去对待别人,但是别人不应该欺骗我,我怎么能首先心生恶意呢!最近贾护军问我:‘是不是怀疑钟会?’我说:‘如今你前去,怎么会再怀疑你呢?’贾护军也没有用《周易》来证实我的话。我到达长安后,一切事情都会明白的。”军到达长安后,钟会果然已经死了,所有人都按照他所预言的那样行事。

我们可以看到钟会和邓艾两位历史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钟会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员,但在战争中逐渐崛起,最终成为了魏国的重臣。然而,他的内心并不平静,对国家的威胁感到焦虑。他的行为和言论引起了人们对他的信任和猜疑。最后,钟会在战争中丧命,而邓艾也被处死。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