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督邮顿子献得病己差,诣佗视脉曰:“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病除,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问佗,佗曰:“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儿得母寒,故令不时愈。”佗与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

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螫其手,呻呼无赖。佗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数为易汤,汤令暖之,其旦即愈。

军吏梅平得病,除名还家,家居广陵,未至二百里,止亲人舍。有顷,佗偶至主人许,主人令佗视平,佗谓平曰:“君早见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应时归,如佗所刻。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小说,描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其中,“故督邮顿子献”和“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等故事都涉及到了医疗和治疗技术的话题。下面是对这些典故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原文
故督邮顿子猷病差,诣佗视脉曰:“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病除,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译文
原来的督邮名叫顿子猷,他生病后康复,去看华佗看病,华佗看了他的手相说:”你的身体很虚弱,还不能完全恢复,不要再做劳累的事情,否则可能会因为劳累过度而死亡。” 说完,顿子猷就吐了舌头几寸长。他的妻子听到丈夫病情已经好转,于是从一百多里的地方赶来探望。两人在一起住了一晚,第三天突然发病,与华佗所说的话完全一致。另一个督邮徐毅得了病,华佗去看望了他。徐毅说:”昨天让医曹吏刘租给我扎了胃管,现在感到很难受,想躺也躺不安稳。” 华佗说:”扎的不是胃管,反而扎错了地方,伤到了肝脏。这样下去,食物摄入量会越来越少,五天之内就无法挽救了。” 华佗的话完全正确。

赏析
这些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医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手相、病情发展以及治疗后的反应,医生可以对病症进行初步判断,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这些故事也展现了古代中医对于疾病的理解和对待方式,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

这些故事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特点。例如,妻子为了照顾丈夫而长途跋涉,显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而疾病带来的恐惧和不确定性也是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