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嘉禾六年五月十四日,赤乌二年正月一日及二十七日,地皆震动。地阴类,臣之象,阴气盛故动,臣下专政之故也。夫天地见异,所以警悟人主,可不深思其意哉!“
又曰:“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忧深责重,志在竭诚,夙夜兢兢,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宜各委任,不使他官监其所司,责其成效,课其负殿。此三臣者,思虑不到则已,岂敢专擅威福欺负所天乎?”又曰:“悬赏以显善,设刑以威奸,任贤而使能,审明于法术,则何功而不成,何事而不辨,何听而不闻,何视而不睹哉?若今郡守百里,皆各得其人,共相经纬,如是,庶政岂不康哉!窃闻诸县并有备吏,吏多民烦,俗以之弊。但小人因缘衔命,不务奉公而作威福,无益视听,更为民害,愚以为可一切罢省。”权亦觉悟,遂诛吕壹。骘前后荐达屈滞,救解患难,书数十上。权虽不能悉纳,然时采其言,多蒙济赖。
诗句
- 又嘉禾六年五月十四日,赤乌二年正月一日及二十七日,地皆震动。地阴类,臣之象,阴气盛故动,臣下专政之故也。夫天地见异,所以警悟人主,可不深思其意哉!
译文:在嘉禾六年五月十四日,赤乌二年正月一日和二十七日,地面都发生了震动。地是阴类的,象征着臣子,因为阴气太盛所以发生震动,这是由于臣子专权的缘故。天地出现异常的征兆,是用来警示君主的,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注释:嘉禾六年指的是孙权统治时期,赤乌二年则是赤乌元年。”又”表示再一次提到。”地皆震动”指的是地震现象。”地阴类”中的”阴”指阴性、阴气。”臣之象”指的是臣子的象征。”阴气盛故动”指的是由于阴气过盛导致地震。”专政之故”指的是臣子专权。”不思其意”意为不思考这些征兆的意义。”警悟人主”意味着警告君主。 “深思”即深入思考。
- 又曰:“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忧深责重,志在竭诚,夙夜兢兢,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宜各委任,不使他官监其所司,责其成效,课其负殿。此三臣者,思虑不到则已,岂敢专擅威福欺负所天乎?”
译文:又说:“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忧国忧民,忠诚无比,日夜勤勉努力,以至于寝食不安,想着如何使国家昌盛,百姓安康,制定长远的计划。他们可以说是国家的栋梁。应该让他们各自承担职责,不要让他官监督他们负责的工作。考核他们的工作效果,考核他们的失职。这三位大臣,如果考虑不到就会停止,怎么敢擅自使用权力和享受待遇来欺负天下呢?”
注释:”又曰”表示再次说明。”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指的是孙权时期的几位重要官员。”忧深责重”指的是忧虑和责备。”志在竭诚”指的是全心全意为国为民服务。”夙夜兢兢”指的是日夜勤勉努力。”寝食不宁”指的是饮食起居都不安宁。”安国利民”指的是让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建久长之计”指的是制定长远的治国计划。”心膂股肱”中的”心膂”指的是中心要害;”股肱”指的是四肢和胳膊。”社稷之臣”指的是国家的重臣。“委诸”中的“委诸”指的是委托。”不使他官监其所司”指的是不要让其他官员监督他们的工作。“课其成效”指的是考核他们的工作成果好坏。“负殿”中的“负殿”指的是工作不尽责,成绩不好。”这三臣者”指的是前文中提到的三位大臣。“思虑不到”指的是没有考虑到的事情。“岂敢”表示不敢。”专擅”指的是私自专断。”威福”指的是权势和恩惠。”欺负”指的是欺压别人。
- 又曰:“悬赏以显善,设刑以威奸,任贤而使能,审明于法术,则何功而不成,何事而不辨,何听而不闻,何视而不睹哉?若今郡守百里,皆各得其人,共相经纬,如是,庶政岂不康哉!窃闻诸县并有备吏,吏多民烦,俗以之弊。”但小人因缘衔命,不务奉公而作威福,无益视听,更为民害,愚以为可一切罢省。”权亦觉悟,遂诛吕壹。骘前后荐达屈滞,救解患难,书数十上。权虽不能悉纳,然时采其言,多蒙济赖。
译文:又说道:“通过悬赏奖励善良的行为,设立刑罚来威慑邪恶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来发挥他们的长处,严格执行法律制度,那么任何事情都会办成功,任何事情都能够分辨清楚,任何事情都能够听见,任何事情都能看见。如今郡守百里,都有合适的人选来担任,共同管理事务,这样的话,政治就不会混乱了。我听到一些县里有很多备吏,官吏很多,使得百姓感到烦扰不安,这种风气很不好。然而小人利用机会行使职权,不顾公正办事反而滥用权势,不仅对视听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成为百姓的祸害,我认为应该全部废除。”孙权对此有所觉悟,于是诛杀了吕壹。张骘之前推荐了很多被压抑的人才,救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写了很多信给他。孙权虽然不能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是他时常采用他的建议,受益颇多。
注释:”曰”表示说。”悬赏以显善”指的是通过奖励善良的行为来表彰善举。”设刑以威奸”指的是通过设立刑罚来威慑奸邪。”任贤而使能”指的是任用有才能的人来施展他们的才能。”审明于法术”指的是严格审查法律条文。”何功而不成”指的是什么事情都办成了。”何事而不辨”指的是什么事情都分辨清楚了。”何听而不闻”指的是什么声音都没有听到。”何视而不睹”指的是什么景象都没有看到。这句话是在形容治理政事的顺利与和谐。”若今郡守百里”指的是现在各地的郡守。”皆各得其人”指的是每个人都能够胜任自己的职位。”共相经纬”指的是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如是”指的是这样就能够治理好政治了。”窃闻诸县并有备吏”指的是我听到了一些地方设置了很多备吏。”吏多民烦”指的是官吏过多,给百姓带来麻烦。”俗以之弊”指的是这种风气已经成为弊端。”小人因缘衔命”指的是那些小人利用机会行使职权。”不务奉公而作威福”指的是他们不认真履行公职,滥用职权。”无益视听”指的是对他们的视听没有任何帮助。”更为民害”指的是对百姓造成了更大的危害。这句话是在批评这些人的做法。”愚以为可一切罢省”指的是我认为应该全部取消这种做法。
- 权亦觉悟,遂诛吕壹。骘前后荐达屈滞,救解患难,书数十上。权虽不能悉纳,然时采其言,多蒙济赖。
译文:孙权也很有领悟力,于是诛杀了吕壹。张骘之前推荐的很多被压抑的人才以及解救他们困难的事情,写信向孙权汇报了很多次。孙权虽然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是偶尔会采纳其中的一些建议,因此受益良多。
注释:”权亦觉悟”指的是孙权也有了觉悟。”遂诛吕壹”指的是于是孙权就诛杀了吕壹这个人。”骘前后荐达屈滞”指的是张骘之前推荐了很多被压抑的人才,解救了很多人的难题。”书数十上”指的是写了几十封信给孙权。”权虽不能悉纳”指的是孙权虽然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然时采其言,多蒙济赖”指的是然而偶尔会采纳其中的一些建议,因此受益良多。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孙权对于治理国家的态度,主张赏罚分明、任用人材、依法行事等原则。同时指出了官员滥用权势、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存在及其危害性,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诗中还反映了孙权对于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于民众疾苦的关心。整体来说,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