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二年正月,封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四月,权薨,诸葛恪秉政。恪即和妃张之舅也。妃使黄门陈迁之建业上疏中宫,并致问于恪。临去,恪谓迁曰:“为我达妃,期当使胜他人。”此言颇泄。又恪有徙都意,使治武昌宫,民间或言欲迎和。及恪被诛,孙峻因此夺和玺绶,徙新都。又遣使者赐死。和与妃张辞别,张曰:“吉凶当相随,终不独生活也。”亦自杀,举邦伤焉。
孙休立,封和子皓为乌程侯,自新都之本国。休薨,皓即阼,其年追谥父和曰文皇帝,改葬明陵,置园邑二百家,令、丞奉守。后年正月,又分吴郡、丹杨九县为吴兴郡,治乌程,置太守,四时奉祠。有司奏言,直立庙京邑。宝鼎二年七月,使守大匠薛珝营立寝堂,号曰清庙。十二月,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备官僚中军步骑二干人,以灵舆法驾,东迎神于明陵。皓引见仁,亲拜送于庭。灵舆当至,使丞相陆凯奉三牲祭于近郊,皓于金城外露宿。明日,望拜于东门之外。其翌日,拜庙荐祭,歔欷悲感。比七日三祭,倡技昼夜娱乐。有司奏言“祭不欲数,数则黩,宜以礼断情”,然后止。
诗句:
太元二年正月,封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四月,权薨,诸葛恪秉政。恪即和妃张之舅也。妃使黄门陈迁之建业上疏中宫,并致问于恪。临去,恪谓迁曰:“为我达妃,期当使胜他人。”此言颇泄。又恪有徙都意,使治武昌宫,民间或言欲迎和。及恪被诛,孙峻因此夺和玺绶,徙新都。又遣使者赐死。和与妃张辞别,张曰:“吉凶当相随,终不独生活也。”亦自杀,举邦伤焉。
译文:
在太元二年正月,朝廷封和为南阳王,让他前往长沙。四月,孙权去世,诸葛恪执政。诸葛恪是和的妃子张的舅舅。妃子派黄门官陈迁到了建业,向宫中上书,并向诸葛恪致以问候。临走时,诸葛恪对陈迁说:“替我转告妃子,我希望能胜过别人。”这话泄露了出去。又有搬迁都城的打算,让诸葛恪负责建造武昌宫,民间有人传言要迎接和。等诸葛恪被诛杀后,孙峻借机剥夺了和的玺绶,把他迁到了新都。然后又派遣使者赐给他死刑。和与妃子的张告别时,张说:“无论吉还是凶,我们都会一起承担,不会独自生活。”于是也自杀了,举国悲痛。孙休登基后,封和的儿子皓为乌程侯,让他从新都返回自己的封地。孙休去世后,皓继位做了皇帝。那年追谥他的父亲和为文皇帝,改葬到明陵,设置了园邑二百家,由令、丞负责守护。后来那个月,又将吴郡、丹杨九县划分为吴兴郡,治理乌程,设置了太守,四季进行祭祀。有关部门上奏说,立庙在京城。宝鼎二年七月,派守大匠薛珝负责营建寝堂,称为清庙。十二月,派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备官僚中军步骑两千人,用灵舆法驾,东迎神到明陵。皓亲自接见孟仁,亲手将他送到庭前。灵舆到达的时候,派丞相陆凯奉三牲祭品在近郊献祭,皓在金城外露宿。第二天,在东门外望拜。第二天,拜庙荐祭,哽咽悲怆。七天三次祭拜之后,倡伎昼夜娱乐。有关部门上奏说“祭礼不要频繁,频繁就亵渎了神灵,应该按照礼仪来断情”。然后停止了。
注释:
- 太元:指公元250年(东晋)。
- 二月:具体日期不详。
- 封和:封爵,南阳王。
- 遣:派遣。
- 长沙:地名,今湖南省长沙市。
- 四月:具体日期不详。
- 薨:指逝世。
- 诸葛恪:诸葛恪字公休,诸葛瑾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
- 妃张:指和的妃子张氏。
- 迁:指陈迁,官职名。
- 临行:即将离开。
- 达:传达、报告。
- 期:期望、希望。
- 泄:泄露出去。
- 徙都意:迁移都城之意。
- 治武昌宫:在武昌建造宫殿。
- 民间言:百姓的说法。
- 迎和:迎接和帝。
- 比:等到。
- 自立:自任。
- 号曰:称为。
- 清庙:古代帝王祭祀宗庙的地方,这里指的是寝堂。
- 竖:站立。
- 直:直达。
- 至:到来。
- 使:派。
- 诣:拜访、访问。
- 亲:亲自、亲手。
- 拜送:赠送、敬礼。
- 明日:下一天。
- 翌日:次日。
- 拜庙:祭祀庙宇。
- 歔欷:形容哭泣之声。
- 七日三祭:连续祭祀七天三次。
- 倡伎:歌舞艺人。
- 断情:断绝世俗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孙皓即位后所作《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中的一段记述,描绘了孙权死后诸葛恪执政期间的一系列事件及其影响。诗中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动荡,同时也体现了孙皓的统治特点和民众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