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
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臣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故子囊临终,遗言戒时,君子以为忠,岂况臣登,其能已乎?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是岁,赤乌四年也。谢景时为豫章太守,不胜哀情,弃官奔赴,拜表自劾。权曰:”君与太子从事,异于他吏。“使中使慰劳,听复本职,发遣还郡。谥登曰宣太子。
子璠、希,皆早卒,次子英,封吴侯。五凤元年,英以大将军孙峻擅权,谋诛峻,事觉自杀,国除。谢景者字叔发。南阳宛人。在郡有治迹,吏民称之,以为前有顾劭,其次即景。数年卒官。‘孙虑字子智,登弟也。少敏惠有才艺,权器爱之。黄武七年,封建昌候。后二年,丞相雍等奏虑性聪体达,所尚日新,比方近汉,宜进爵称王,权未许。久之,尚书仆射存上疏曰:“帝王之兴,莫不褒崇至亲,以光群后,故鲁卫于周,宠冠诸侯,高帝五王,封列于汉,所以藩屏本朝,为国镇卫。建昌侯虑廪性聪敏,才兼文武,于古典制,宜正名号。陛下谦光,未肯如旧,群寮大小,咸用于邑。方今奸寇恣眼,金鼓未弭,腹心爪牙,惟亲与贤。辄与丞相雍等议,咸以虑宜为镇军大将军,授任偏方,以光大业。”权乃许之,于是假节开府,治半州,虑以皇子之尊,富于春秋,远近嫌其不能留意。及至临事,遵奉法度,敬纳师友,过于众望。年二十,嘉禾元年卒。无子,国除。
《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是陈寿所著的历史著作,详细记录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的五位儿子及其相关事迹。本文将逐句释义并附上相应的注释,最后附有作品赏析。
谢景被描述为一个忠诚且有能力的人,他在东宫侍奉期间遵循仁义,显示出对刘廙观点的反对。在陆逊的指责下,谢景坚持认为礼治优于刑治。谢景的行为和主张体现了其对儒家思想的尊崇以及对道德规范的重视。
范慎、杨竺和顾雍等人被描绘为具有卓越才能和品德的人物。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显著表现,还以其个人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范慎的忠直和耿直,使得他成为了东宫的楷模,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对正义的坚定追求;杨竺的智慧和谋略,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化险为夷;而顾雍的稳重和智慧,则是他在复杂环境中能够保持冷静的关键因素。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东宫的政治核心,为吴王孙权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羊衜的辩捷和刁玄的弘大志向,都显示出他们对国家事务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羊衜的机智和敏锐,使他能够在各种场合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刁玄的宏图大志,则表明他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规划。他们的存在,使得东宫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为国家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蒋修、虞翻等人也被高度评价,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还有着坚定的原则和高尚的品德。蒋修的博学多才,使他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虞翻的直言不讳,则使他敢于面对困难并勇于挑战权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为社会的公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登的忠诚和谦逊也值得一提。孙登作为孙权的长子,他始终坚守着对父亲的忠诚,并且以谦逊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他的这种品质不仅为东宫树立了榜样,也为整个社会树立了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
《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展现了吴国君主们的智慧、勇气、仁爱、忠诚和谦逊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这些品质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