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及书不具。羲之报。
【译文】
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及书不具。羲之报。
注释:
(1)“九月”:指农历九月初一。古人有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这里说“报”,是写信的意思。
(2)“羲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字。
(3)“报”:回信。
(4)“敬伦”:即张敬伦,东晋时人。
(5)“去晦祥禫”:去掉晦日和吉祥的祭祀。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又称“月晦”、“月朔”。
(6)“情以酸割”:心中充满了悲痛。割,割舍。
(7)“念卿伤切”:想到你心里很是悲伤。卿,尊称对方,这里指张敬伦。
(8)“诸人岂可堪处”:这些人们怎能经受得住这样的打击?堪,承受,耐受。
(9)“奈何奈何!”:怎么办呢怎么办呢!表示无可奈何的样子。
赏析:
此信写于王羲之收到张敬伦关于丧亲的哀告后,因张敬伦的遭遇而感同身受而写的。全信共八句,前六句叙写张敬伦的丧亲之痛,最后一句为回应。
开头三句,言九月初一接到张敬伦的书信:“九月一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张敬伦在九月初三接到这封信,他的心情非常悲伤。“九月”即农历,古人认为九月初一为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等风俗,张敬伦可能也参加此类活动;“羲之报”是写信的意思。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九月初一收到你写给我的信。信中说“九月一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意思是说:我收到了你的来信,信中说:“九月初四日羲之报:敬伦与各位亲人离开晦日和吉祥的祭祀,心情极为悲伤,想到你心里很是悲伤。”
中间五句,写张敬伦失去亲人后的悲痛心情。信中写道:“九月一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信中说:“九月初三接到你的信,信中说:‘九月初四日羲之报:敬伦与各位亲人离开晦日和吉祥的祭祀,心情极为悲伤,想到你心里很是悲伤’。‘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信中说:‘九月初四日羲之报:敬伦和各位亲人离开晦日和吉祥的祭祀,心情极为悲伤,想到你心里很是悲伤。这些人怎么能忍受得了这种打击呢?”
信的结尾部分是作者对张敬伦的安慰:“及书不具”四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安:“羲之报”。
王羲之在接到张敬伦的信后,深感同情,便写下这封信来安慰张敬伦。全信共八句,前面六句是张敬伦的哀诉,后两句是他给王羲之的回信。
信的开头三句话是张敬伦的哀告:“九月一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大意是:九月初一收到你的来信。信中说:“九月初四日羲之报:敬伦和各位亲人离开晦日和吉祥的祭祀,心情极为悲伤。想到你心里很是悲伤。”
信中的中间几句是张敬伦对丧亲的痛苦的描述:“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大意是:九月初三收到你的信。信中说:“九月初四日羲之报:敬伦和各位亲人离开晦日和吉祥的祭祀,心情极为悲伤。想到你心里很是悲伤。这些人怎么能忍受得了这种打击呢?”
信的末尾几句是安慰张敬伦的话:“及书不具”四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安;“羲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