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欹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戴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赐睒,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复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诗句释义

  •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

  • “若乃”:表示假设或条件。

  • “山河阻绝”:形容自然阻碍了交通或道路。

  • “飘零离别”:形容人或物因某种原因而四处分散。

  • “拔本垂泪,伤根沥血”:比喻树木被砍伐后,根部和枝干流出的汁液。

  • “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比喻树被火烧焦后,其内部充满油脂并断裂。

  • “横洞口而欹卧,顿山腰而半折”:形容树木倒在洞口或者山腰折断。

  • “文斜者百围冰碎”:比喻树木倒下时形成的冰层破碎。

  • “戴瘿衔瘤,藏穿抱穴”:形容树干上长出的瘤子和虫洞。

  • “木魅赐睒,山精妖孽”:指树木上的妖怪或灵异现象。

  •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

  • “况复”:更加、更甚的意思。

  • “风云不感”:形容命运不济,无法得到好运气。

  • “羁旅无归”:形容在外漂泊,没有归宿。

  • “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指未能采集到葛草,反而只能吃野生的薇菜。

  • “沉沦穷巷,芜没荆扉”:形容生活贫困潦倒,家园荒芜破败。

  • 既伤摇落,复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 “既伤摇落,复嗟变衰”:既已感到秋天叶子的凋零,又感叹岁月的变迁。

  •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淮南子》中有这样的描述。

  • “斯之谓矣”:这是这个意思。

译文

如果大自然阻挡了我前进的道路,使我不得不四处飘零,我伤心地拔起自己的根,为失去的生机而流泪;大火侵入我的树心,油脂沿着树枝流淌直至断裂。树倒在洞口显得摇摇欲坠,山腰处折断了一半。树皮扭曲的像是百圈冰裂,树干正中的裂纹如同千寻瓦片断裂。树上长着像瘿一样的东西,还有像瘤一样的虫子,还有隐藏在树洞里的小虫;这些是树木的怪癖和妖怪。

何况我又遭遇了不顺利的命运,漂泊在外没有归宿,不能采集到有用的植物来换钱买粮食,最后只能吃野菜充饥,过着艰难的生活。我生活在贫穷的小巷中,家园变得荒芜破败。既感到了秋天落叶的凄凉,又感叹时光的变迁。就像《淮南子》所说:“木叶落,长年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于是我就唱道:“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大司马桓温听到之后感叹地说:“过去我在汉南种下了柳树,如今看到它们凋零飘落,心中充满了悲伤。这样的树木,人怎么能承受得起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枯树的形态及其经历,传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首句“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直接点题,表达了一种与世隔绝、孤独无助的情感。接着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枯树的各种状态,从被火焰焚烧到成为人们食物来源的转变,反映了自然界的力量和无常。此外,诗中的“沉沦穷巷,芜没荆扉”等词句,也描绘了诗人生活的窘迫和无奈。

最后两句“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和“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生命变迁的感慨。而“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一句更是直击人心,揭示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力和悲观情绪。整首诗虽然语言简练,但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