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徵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这首诗出自《代出自蓟北门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下面是对每句诗句的释义和译文:

1.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羽檄(羽毛书信)是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信使,而烽火则是古代用来报警的信号。这句诗描绘了战争爆发时,紧急的军事消息通过边塞传到了朝廷,战争的紧张气氛由此开始。

2. 徵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这里“徵师”指征召的军队,“屯”是驻扎的意思。军队被召集到广武这个地方,并分出了一部分兵力去救援位于北方的朔方。这句话反映了战争动员的场景。

3.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严秋即秋天,“筋竿”指的是弓箭等兵器,“虏阵精且强”是指敌军士气高昂且战斗力强大。这句诗描绘了秋天时节,士兵们在战场上准备迎战敌军的情景。

4.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天子”指的是皇帝或君主,这里用“按剑”来表现他的情绪激动和愤怒。“使者遥相望”可能是指皇帝派遣使者去前线视察或传达命令。这句诗展示了战争期间,皇帝和朝廷之间的紧张关系。

5.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雁行”形容士兵行进有序如同大雁飞行的样子,“鱼贯”则是指士兵们像鱼一样前后连贯地通过桥梁。这里描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行军路线。

6.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箫鼓”指的是乐器与鼓声,“汉思”可能指的是怀念故乡的心情。“旌甲”是指战旗和铠甲。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思念家乡之情和面对艰苦战斗的决心。

7.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这里的“疾风”可能形容战争的激烈程度,“冲塞”表示风势猛烈冲击着边塞。沙砾飞扬则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自然景象。

8.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士兵们因恐惧、疲惫或战斗压力导致的状态:马匹因为害怕而收缩毛发,无法拉弯的弓箭。

9.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这句话强调了在动荡时期,能够坚守本心、展现出忠诚的人最为可贵。它体现了作者对于忠诚和勇气的赞赏。

10.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投躯”意为献身,“报明主”意味着为君主效力。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英勇牺牲的精神,即使死亡也为了国家的荣耀。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战争景象,从边关紧急的文书到士兵们紧张的准备,再到战场上的激烈对抗,每一幕都充满了紧张和悲壮的气氛。通过对战争场面的详细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以及对于英勇将士的赞美。语言朴实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刻,是一首反映战争残酷性及士兵忠诚与牺牲精神的优秀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