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出生于南阳郡西鄂县。他自幼就擅长写文章,游历于三辅一带,并因此进入京城洛阳,观赏并学习太学中的学问。通过不懈努力,他通晓了五经和六艺,显示出非凡的才华。

尽管才学出众,张衡并未表现出自满的情绪。他总是保持冷静和淡泊宁静的心态,不喜与俗人交往。在安帝时期,尽管他曾被推荐为孝廉,但最终选择不去应征。当时的社会长期太平无事,王侯至下层官吏均无节制地追求奢靡生活。于是,张衡以班固的《两都赋》为基础,创作了《二京赋》,用来表达对时政的讽喻和规劝。他的构思精细,经过十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作品,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大将军邓骘对他的才华印象深刻,多次邀请他任职却未果。张衡不仅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还对天文、阴阳、历算有深入的研究。他精于机巧,尤其擅长天文和历算技术,如制作浑天仪和撰写关于天文理论的文章《灵宪》、《算罔论》。这些贡献使他成为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

晚年时,张衡担任太史令的职务,继续进行天文观测和理论研究。他研习阴阳之术,精妙掌握了“璇玑之正”的天文知识,并制作了《浑天仪》。他的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衡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创造辉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