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夜中霜,何关向晓光。
枕啼常带粉,身眠不着床。
兰膏尽更益,薰炉灭复香。
但问愁多少,便知夜短长。
这首诗是模仿唐代诗人沈约的作品《夜夜曲》,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夜晚的孤独与忧愁。下面逐句解读:
第一句:霭霭夜中霜,何关向晓光
- 霭霭:形容夜色浓厚。
- 夜中霜:暗指夜晚的寒冷和清冷。
- 何关:何须,不必。
- 向晓光:清晨的阳光。
- 注释:夜晚的霜冻显得如此清冷,为何要在乎清晨的阳光呢?
第二句:枕啼常带粉,身眠不着床
- 枕啼:枕边的哭泣声。
- 常带粉:暗示泪水常常沾湿了枕头。
- 身眠不着床:身体躺在床上,却因为哭泣而无法入睡。
- 注释:她的枕边常常响起哭泣的声音,但她的身体总是在床上躺着,不能安睡。
第三句:兰膏尽更益,薰炉灭复香
- 兰膏:古时用于点鼻的一种药膏,也指香粉。
- 尽更益:更加浓烈。
- 薰炉灭复香:薰炉里的香料熄灭后又重新散发出香气。
- 注释:即使使用最浓郁的香水或香粉,也无法驱赶她内心的忧愁。
第四句:但问愁多少,便知夜短长
- 但问:只询问。
- 愁多少:对忧愁的轻重进行询问。
- 便知:就能感受到。
- 夜短长:夜晚的长度。
- 注释:通过询问自己心中的忧愁有多少,就能知道夜晚的长短。
赏析
此诗以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夜晚孤独和忧愁的感受。通过描绘夜晚中的自然景象和她的内心情感,诗人传达了对夜晚深沉的哀愁和对黎明前的宁静的渴望。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