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这首诗是《黄帝阴符经》的下篇,主要讨论了自然之道和阴阳相生相克的关系。以下是逐句解读:
-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 瞽者(盲人)善于倾听声音,聋者(失明的人)善于观察事物。
- “绝利一源”是指找到问题的根本,“用师十倍”则表示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十倍的效果。
- “三返昼夜”,即反复思考或操作,“用师万倍”,意思是通过反复实践可以达到万倍的效果。
- 这句话强调了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不断实践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 心脏是由物质构成的,但心脏本身并不依赖于外界的物质。
- “机在目”意味着事物的机制或秘密隐藏在眼睛中,需要用心去发现。
- 这句话提醒我们关注细节,用心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运行机制。
-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 天空没有恩赐,但它给予万物生长的条件;雷电风暴等自然灾害也是天地间的一种恩赐。
- 这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
-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 “至乐性余”意味着最大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 “至静性廉”指的是最高的智慧来自于内心的冷静和自律。
- “天之至私”是指天地之间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用之至公”则表示这种奉献精神是公正无私的。
- 这句话强调了内心平衡和自律对于获得最高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天地间无私奉献的精神。
-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 “禽之制在炁”指的是鸟类的生存法则在于气息的控制。
- “生者死之根”意味着生死循环的起点,生命始于死亡。
- “死者生之根”意味着死亡是生命再生的起点。
-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是指好事往往是由于坏事的发生而来,坏事也往往因好事的产生而消失。
- 这句话揭示了生命、死亡和宇宙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循环性质。
-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
-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是指普通人认为掌握了天地之间的道理就是圣人。
- “我以时物文理哲”则表示我根据时代和事物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和应用这些道理。
-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意味着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愚笨可以成为圣人,而我则不会因为自己的愚笨而被忽视。
- “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是指有些人认为他们的特殊才能可以使他们成为圣人,而我则不会被这种特殊才能所迷惑。
- 这句话强调了谦逊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智慧。
-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 “沉水入火”意味着沉溺于水中或者陷入火中会自取灭亡。
-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是指自然之道是宁静的,因此天地万物都能生存和发展。
-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是指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阴阳得以保持平衡并取得优势。
-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万物的变化都变得顺应自然。
- 这句话阐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以及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是指圣人能够理解并遵守自然界的法则。
- “因而制之至静之道”是指圣人根据自然的规律制定出最安静的法则。
- “律历所不能契”是指传统的度量衡和时间计量方法都无法完全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 “爰有奇器”是指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器具或工具。
- “是生万象”指的是这些器具和工具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事物。
- “八卦甲子,神机鬼藏”是指通过使用八卦和甲子来计算时间的神秘技术。
-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是指通过阴阳的相对克制原理来解释世界的变化和规律。
- 这句话总结了圣人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特殊的器具和工具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