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南楼中望所迟客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注释:
- 杳杳:形容日落时分的景色模糊、朦胧。
- 漫漫:形容漫长的路程或思绪无边无际。
- 登楼:登上高楼远眺。
- 迟来客:迟迟到来的客人。
- 为我:指诗人自己。
- 别离:离别。
- 三五夕: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古人认为这个日子最吉利,适合送花。
- 圆景:明亮的月亮。
- 佳人:美好的女子。
- 睽(kuí)携:指夫妻分离。
- 感物:因外物触动而伤感。
- 孟夏:农历四月,即初夏时节。
- 晦明:指夜晚和白天。
- 瑶华:指美玉。
- 兰苕:兰花。
- 赠问:赠送问候。
- 引颈:伸长脖子。
- 冀良觌(dí):希望见到。
赏析:
这首诗以“南楼中望所迟客”开篇,诗人站在南楼之上眺望远方,心中对前来拜访的客人充满了期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天色渐暗,而那位客人迟迟未来,诗人不禁感到失望和焦虑。这种情感贯穿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相聚的渴望。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诗人登楼的原因,他思念的那个人是谁。诗人通过“临江迟来客”这一描写,表达了对来访者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来访者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他们约定在元宵节相见,但诗人却未能等到那一天。诗人感叹时光荏苒,美好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而心爱的女子却还未出现。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于爱人尚未出现的无奈,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诗人还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忧伤。“即事怨睽携”,意味着诗人因为与朋友离别而产生的痛苦和怨恨;“感物方凄戚”,则是诗人因外物触动而感到悲伤。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的氛围变得更加沉重。
诗人以期待重逢的愿望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友情的重视和对相聚时刻的美好憧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微妙,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友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