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 十二度五分 损二十一 盈积分二十万五百九十六 二百三十三

14日 十二度三分 损二十三 盈积分十万四千八百五十七 二百三十一

15日 十二度五分 益二十一 缩初 二百三十三

16日 十二度七分 益十九 缩积分九万五千七百三十九 二百三十五

17日 十二度九分 益十七 缩积分十八万二千三百六十 二百三十七

18日 十二度十二分 益十四 缩积分二十五万九千八百六十三 二百四十

19日 十二度十五分 益十一 缩积分三十二万三千六百八十九 二百四十三

20日 十二度十八分 益八 缩积分三十七万三千八百三十八 二百四十六

21日 十三度三分 益四 缩积分四十一万三百一十 二百五十

22日 十三度七分 损 缩积分四十二万八千五百四十六 二百五十四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诗句和译文对照表,逐行翻译诗歌内容:

  1. “宋书 · 卷十二 · 志第二 · 历中”
  • 这首诗是关于中国古代的历法。
  1. “13日 十二度五分 损二十一 盈积分二十万五百九十六 二百三十三”
  • 第13天,即冬至(12月22日),在子时(夜晚23时至次日凌晨1时)。
  • 损益计算:损二十二,盈二十一,总积分为二十万一千五百零六(201506)。
  • 缩初数:233。
  1. “14日 十二度三分 损二十三 盈积分十万四千八百五十七 二百三十一”
  • 第14天,即小寒,在丑时(凌晨1时至3时)。
  • 损益计算:损二十三,盈十万四千八百五十七,总积分为十万四千八百五十七(104857)减去二十三,得104854(104854)。
  • 缩积分:9万五千七百三十九(20039)。
  • 缩初数:231。
  1. “15日 十二度五分 益二十一 缩初 二百三十三”
  • 第15天,即雨水,在辰时(上午7时至9时)。
  • 损益计算:益二十一,缩二千三百三,总积分为二千三百三加上二十二,得二千五百三十八(2538)。
  • 缩初数:233。
  1. “16日 十二度七分 益十九 缩积分九万五千七百三十九 二百三十五”
  • 第16天,即惊蛰,在巳时(上午9时至11时)。
  • 损益计算:益十九,减九万五千七百三十九,总积分为九万五千七百三十九减去十九,得90004(9004)。
  • 缩积分:2539。
  • 缩初数:235。
  1. “17日 十二度九分 益十七 缩积分十八万二千三百六十 二百三十七”
  • 第17天,即春分,在午时(下午1时至3时)。
  • 损益计算:益十七,减十八万二千三百六十,总积分为十八万二千三百六十减去十七,得十八万两千零五十(180205)。
  • 缩积分:2360。
  • 缩初数:237。
  1. “18日 十二度十二分 益十四 缩积分二十五万九千八百六十三 二百四十”
  • 第18天,即谷雨,在未时(下午15时至17时)。
  • 损益计算:益十四,减二十五万九千八百六十三,总积分为二十五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减去十四,得二十五万八千四百三十二(258432)。
  • 缩积分:2463。
  • 缩初数:230。
  1. “19日 十二度十五分 益十一 缩积分三十二万三千六百八十九 二百四十三”
  • 第19天,即小满,在申时(下午17时至19时)。
  • 损益计算:益十一,减三十二万三千六百八十九,总积分为三十二万三千六百八十九减去十一,得三十二万三千三百四十四(323344)。
  • 缩积分:243。
  • 缩初数:230。
  1. “20日 十二度十八分 益八 缩积分三十七万三千八百三十八 二百四十六”
  • 第20天,即夏至,在酉时(下午19时至21时)。
  • 损益计算:益八,减三十七万三千八百三十八,总积分为三十七万三千八百三十八减去八,得三十七万三千四百四十二(373442)。
  • 缩积分:2463。
  • 缩初数:230。
  1. “21日 十三度三分 益四 缩积分四十一万三百一十 二百五十”
  • 第21天,即大暑,在戌时(晚上19时至21时)。
  • 损益计算:益四,减四十一万三百一十,总积分为四十一万三百一十减去四,得四十一万二百九十七(401297)。
  • 缩积分:250。
  • 缩初数:230。
  1. “22日 十三度七分 损 缩积分四十二万八千五百四十六 二百五十四”
  • 第22天,即立秋,在亥时(晚上21时至23时)。
  • 损益计算:损七分,缩四十二万八千五百四十六,总积分为四十二万八千五百四十六减去七分(或减去7),得四十二万八千五百二十四(428242)。
  • 缩积分:254。
  • 缩初数:230。

这些翻译展示了从古代历法中的节气到现代科学计量的具体转换过程。每个步骤都涉及到复杂的天文和历史知识,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水平。通过这样的翻译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及其科学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