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二十六〔分四百五十五〕 牛八 女十二 虚十 危十七 室十六 壁九北方九十八度〔分四百五十五〕
奎十六 娄十二 胃十四 昴十一 毕十六 觜二 参九西方八十度
井三十三 鬼四 柳十五 星七 张十八 翼十八 轸十七南方百一十二度
角十二 亢九 氐十五 房五 心五 尾十八 箕十一东方七十五度
中节 日所在度 日行黄道去极度 日中晷景冬至〔十一月中〕斗二十一〔少〕 百一十五度 丈三尺
小寒〔十二月节〕女二〔少〕 百一十三〔强〕 丈二尺三寸大寒〔十二月中〕虚五〔半弱〕 百一十〔太弱〕 丈一尺
立春〔正月节〕 危十〔太弱〕 百六〔少弱〕 九尺六寸
雨水〔正月中〕 室八〔太强〕 百一〔强〕 七尺九寸〔五分〕
这首诗是《宋书·卷十二·志第二·历中》中的“斗二十六”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有关黄经和黄纬的度数,这些度数用于计算日影、节气和星象。
诗句与译文:
斗二十六 [度四百五十五]
- 注释: “斗”是指北斗七星,“二十六”表示从子午线起,斗宿经过的度数为二十六度。
- 译文: 北斗七星斗宿的黄经度是26度。
牛八 女十二
- 注释: “牛”和“女”分别代表黄道带上的两个星座,即牛宿和女宿,“十二”、“十”和“十七”表示从黄道面起,这两个星座在黄道上的位置。
- 译文: 牛宿和女宿位于黄道上,距离分别是12度、10度和17度。
虚十 危十七
- 注释: “虚”和“危”都是星宿的名称,分别代表虚宿和危宿,“十”和“十七”表示从黄道面起,这两个星宿在黄道上的位置。
- 译文: 虚宿和危宿位于黄道上,距离分别是10度和17度。
室十六 壁九
- 注释: “室”和“壁”都是星宿的名称,分别代表室宿和壁宿,“六”、“十”和“九”表示从黄道面起,这两个星宿在黄道上的位置。
- 译文: 室宿和壁宿位于黄道上,距离分别是16度、10度和9度。
北方九十八度〔分四百五十五〕
- 注释: “北方”指的是天北极所在的方位,“九十八度”表示从天赤道起,到北极星的距离。
- 译文: 北极星位于黄道北侧,距离黄道面98度。
奎十六 娄十二 胃十四 昴十一 毕十六
- 注释: “奎”、“娄”、“胃”和“毕”均为星宿的名称。
- 译文: 四个星宿:奎宿、娄宿、胃宿和毕宿分别位于黄道上16度、12度、14度和16度。
觜二 参九西方八十度
- 注释: “觜”和“参”都是星宿的名称,“二”和“九”表示从黄道面起,这两个星宿在黄道上的位置。
- 译文: 觜宿和参宿位于黄道西侧,距离分别是2度和9度。
井三十三 鬼四 柳十五 星七 张十八 翼十八 轸十七南方百一十二度
- 注释: “井”、“鬼”、“柳”、“星”、“张”、“翼”和“轸”都是星宿的名称。
- 译文: 七个星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和轸宿分别位于黄道南侧,距离分别是33度、4度、15度、7度、18度、18度和17度。
角十二 亢九 氐十五 房五 心五 尾十八 箕十一东方七十五度
- 注释: “角”、“亢”、“氐”、“房”、“心”、“尾”以及“箕”都是星宿的名称。
- 译文: 六个星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和尾宿分别位于黄道东侧,距离分别是12度、9度、15度、5度、5度和18度。
中节 日所在度 日行黄道去极度 日中晷景冬至〔十一月中〕斗二十一〔少〕 百一十五度 丈三尺
- 注释: “中节”指的是日食时太阳进入或退出某一特定星区的时刻,“斗”、“二十一”“百一十五”“丈三尺”都指具体的角度和长度。
- 译文: 当太阳运行至黄道上的某个位置时,该位置对应的角度是21度,太阳的高度是115度,且此时太阳的影子长度是3尺。
小寒〔十二月节〕女二〔少〕 百一十三〔强〕 丈二尺三寸大寒〔十二月中〕虚五〔半弱〕 百一十〔太弱〕 丈一尺
- 注释: “小寒”和“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女二”、“虚五”和“大寒”分别表示农历月份和温度。
- 译文: 小寒发生在冬季,农历十二月,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2度(女宿),高度13度(少),影子长度是2尺三寸(强)。大寒同样发生在冬季,农历十二月,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5度(虚宿),高度11度(太弱),影子长度是1尺(弱)。
立春〔正月节〕 危十〔太弱〕 百六〔少弱〕 九尺六寸
- 注释: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危十”、“百六”和“九尺六寸”分别表示农历正月的日期,太阳的高度和影子长度。
- 译文: 立春发生在春季之初,农历正月,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10度(太弱),高度6度(少弱),影子长度是9尺六寸。
雨水〔正月中〕 室八〔太强〕 百一〔强〕 七尺九寸〔五分〕
- 注释: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室八”、“百一”和“七尺九寸”分别表示农历二月的日期,太阳的高度和影子长度。
- 译文: 雨水发生在春季初期,农历二月,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8度(太强),高度1(强),影子长度是7尺九寸五分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