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七月中〕 翼九〔半〕 七十八〔半强〕 三尺三寸〔三分〕
白露〔八月节〕 轸六〔太〕 八十四〔少强〕 四尺三寸〔五分〕
秋分〔八月中〕 角五〔弱〕 九十〔半强〕 五尺五寸
寒露〔九月节〕 亢八〔半弱〕 九十六〔太强〕 六尺八寸〔五分〕
霜降〔九月中〕 氐十四〔少强〕 百二〔少强〕 八尺四寸立冬〔十月节〕 尾四〔半强〕 百七〔少强〕 丈
小雪〔十月中〕 箕一〔太强〕 百一十一〔弱〕 丈一尺四寸
大雪〔十一月节〕斗六 百一十三〔太强〕 丈二尺五寸〔六分〕
中节 昼漏刻 夜漏刻 昏中星 明中星
冬至 四十五 五十五 奎六〔弱〕 亢二〔少强〕
小寒 四十五〔八分〕 五十四〔二分〕 娄六〔半强〕 氐七〔强〕
译文
1 处暑:七月中旬
- 白露:八月节
- 秋分:八月中旬
- 寒露:九月节
- 霜降:十月初中
- 立冬:十月中
- 小雪:十月中旬
- 大雪:十一月节
- 中节:昼夜漏刻,昏、明中星。
- 冬至:四十五日;五十五日;奎宿弱;亢宿少强。
- 小寒:四十五日;五十四日;娄宿强;氐宿强。
注释
-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夏季结束,天气转凉。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昼夜等长,标志着秋天的中点。
-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气温下降,露水增多。
-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秋分后,此时地面开始结霜。
-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 小雪: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初雪的到来,通常在立冬之后不久发生。
- 大雪: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小雪相似,但是更显著地表现出降雪。
- 中节:昼夜漏刻和昏、明中星的计算时间。
-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一,比大寒略早,通常在冬至之后的第一个寒潮来临之前。
赏析
这首诗是《宋书·志》中的一段,描述了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安排及其特点。每个节气都对应具体的天文现象和农事活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通过对这些节气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对于季节转换的精细划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