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凶弑立,以为黄门侍郎,未及就,世祖入讨,景文遣间使归款。以父在都邑,不获致身,及事平,颇见嫌责,犹以旧恩,除南平王铄司空长史,不拜。出为东阳太守,入为御史中丞,秘书监,领越骑校尉,不拜,迁司徒左长史。上以散骑常侍旧与侍中俱掌献替,欲高其选,以景文及会稽孔觊俱南北之望,并以补之。寻复为左长史。坐姊墓开不临赴,免官。大明二年,复为秘书监,太子右卫率,侍中。五年,出为安陆王子绥冠军长史、辅国将军、江夏内史,行郢州事。又征为侍中,领射声校尉,右卫将军,加给事中,太子中庶子,右卫如故。坐与奉朝请毛法因蒱戏,得钱百二十万,白衣领职。寻复为侍中,领中庶子,未拜。前废帝嗣位,徙秘书监,侍中如故。以父老自解,出为江夏王义恭太宰长史,辅国将军、南平太守。永光初,为吏部尚书。景和元年,迁右仆射。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他是太常弘微之子。在年仅七岁时,谢庄就能属文,并通晓《论语》。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才华和仪表也越发显著,甚至被太祖所赏识,并称他为“蓝田出玉”,这反映了他在当时社会的卓越才华与影响力。以下是对本诗的逐句释义:
- 诗句解读:
- “元凶弑立”:指宋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被其侄子刘骏所废,史称“元凶弑立”。
- “黄门侍郎”:谢庄曾担任黄门侍郎,但未及任职。
- “世祖入讨”:宋世祖刘骏即位后,平定了这场政变。
- “景文遣间使归款”:指王景文派遣使者归顺朝廷。
- “以父在都邑,不获致身”:由于父亲尚在京城,未能实现个人抱负。
- “及事平,颇见嫌责”:宋世祖平定叛乱后,对王景文产生了疑虑。
- “犹以旧恩,除南平王铄司空长史”:尽管遭遇不满,但仍因旧日恩宠任命为南平王铄的司空长史。
- “不拜”:未接受此职位。
- “出为东阳太守”等:指王景文历任多个地方官职,如东阳太守、御史中丞等,最终又被任命为秘书监、太子右卫率等职。
- “上以散骑常侍旧与侍中俱掌献替”:皇帝因为王景文曾担任散骑常侍和侍中,掌管朝政决策。
- “欲高其选”:意图提升王景文的地位和职责。
- “以景文及会稽孔觊俱南北之望,并以补之”:考虑到王景文及其同僚孔觊均为南北地区有影响力的人物,因此予以补充任命。
- “寻复为左长史”:随后又任左长史。
- “坐姊墓开不临赴”,因王景文姐姐的坟墓未及时守灵,被免官。
- “大明二年,复为秘书监”:明帝时期,王景文重新担任秘书监一职。
- “太子右卫率,侍中”:担任太子右卫率和侍中的职位。
- “五年,出为安陆王子绥冠军长史”:明帝末年,王景文被外放为安陆王萧子绥的冠军长史,并辅国将军、江夏内史等职务。
- 赏析:
- 这首诗记录了王景文从政治生涯的起伏到晚年的再起,反映了他对宋明帝政权的影响以及个人命运的波折。
- 通过描绘王景文在不同时期的职务变动,展现了他作为官员的忠诚与智慧,同时也揭示了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 王景文的经历提醒读者,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保持诚信和道德操守始终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 这首诗不仅是对王景文个人事迹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和社会动态的反映和评论。
谢庄的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政治生涯和遭遇,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和社会变迁。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