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荆州置南蛮,雍州置宁蛮校尉以领之。世祖初,罢南蛮并大府,而宁蛮如故。蛮民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结党连群,动有数百千人,州郡力弱,则起为盗贼,种类稍多,户口不可知也。所在多深险,居武陵者有雄溪、褭溪、辰溪、酉溪、舞溪,谓之五溪蛮。而宜都、天门、巴东、建平、江北诸郡蛮,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前世以来,屡为民患。

少帝景平二年,宜都蛮帅石宁等一百一十三人诣阙上献。太祖元嘉六年,建平蛮张雍之等五十人,七年,宜都蛮田生等一百一十三人,并诣阙献见。其后沔中蛮大动,行旅殆绝。天门溇中令宗侨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十八年,蛮田向求等为寇,破溇中,虏略百姓。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遣行参军曹孙念讨破之,获生口五百余人,免侨之官。二十四年,南郡临沮当阳蛮反,缚临沮令傅僧骥。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遣中兵参军王谌讨破之。

诗句: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荆州置南蛮,雍州置宁蛮校尉以领之。世祖初,罢南蛮并大府,而宁蛮如故。

译文:荆州和雍州的少数民族都是盘瓠的后代,他们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分布在各个州县。在荆州设立南蛮,在雍州设置宁蛮校尉来统领他们。在世祖初年,南蛮被撤销合并到大府中,宁蛮仍然保留。

注释:1. 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 —— 指的是居住在荆州和雍州的少数民族是盘瓠的后代。2. 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 —— 这些民族建立自己的部落,分布在各个州县。3. 荆州置南蛮,雍州置宁蛮校尉以领之。 —— 在荆州设置南蛮,在雍州设置宁蛮校尉来统领这些民族。4. 世祖初,罢南蛮并大府,而宁蛮如故。 —— 在世祖初年,撤销了南蛮这个职位,并将其合并入大府,但是宁蛮依然存在。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荆和雍州的少数民族历史以及他们在汉朝时期的政治地位变迁。通过诗歌形式反映了当时对这些民族的管理方式和社会结构,同时也展示了这些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诗中提到“盘瓠之后”表明这些民族与古代传说中的神话生物有关,可能具有特定的文化和信仰。同时,诗歌还提到了南蛮和宁蛮两个不同的官职名称,分别负责管理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这反映出当时对边疆地区的高度关注和管理需要。最后,诗中提到在世祖初年对这些民族进行了改革,虽然改变了一些行政制度,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他们的控制,显示了统治者对于保持边疆稳定的策略和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