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出金华殿,聊登铜雀台。
九路平如掌,千门洞已开。
轩车映日过,箫管逐风来。
若非邯郸美,便是洛阳才。
登高台
试出金华殿,聊登铜雀台。
九路平如掌,千门洞已开。
轩车映日过,箫管逐风来。
若非邯郸美,便是洛阳才。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析
- “试出金华殿”:尝试登上华美的金华殿。金华殿,可能是指古代宫殿中的华丽建筑,用以比喻壮丽的景色或地位。
- “聊登铜雀台”:暂且登上了铜雀台。铜雀台,位于河南开封,是一座著名的古战场遗址,此处用以象征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往昔。
- “九路平如掌”:九条道路宽阔平坦,如同手掌一样。这里的“九路”很可能指的是通向高处的道路或者城市的主干道,强调其宽广和畅通。
- “千门洞已开”:众多城门洞开,迎接着四方来客。这表达了一种开放和欢迎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城市的繁华和热闹。
- “轩车映日过”:华丽的车子在阳光下行进。这里的“轩车”指代高级官员或贵族乘坐的车辆,而“映日过”则描绘了阳光下车辆的辉煌景象。
- “箫管逐风来”:箫声伴随着风声而来,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的气息。箫管的声音往往被用来表达哀愁或优雅的情感。
- “若非邯郸美”:如果不是在邯郸(一个古代地名),那一定是洛阳(另一个古代城市)的才华。这句话可能是诗人的一种夸张说法,用来表达自己的才华或成就。
- “便是洛阳才”:如果是在洛阳,那就已经是人才出众了。这里可能是诗人自谦的说法,或者是对自己才华的认可。
- 赏析:此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意境深沉,含蓄不尽;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