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登陇坂,回首望秦川。
绛水通西晋,机桥指北燕。
奔流下激石,古木上参天。
莺啼落春后,雁度在秋前。
平生屡此别,肠断自催年。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送别》。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出关登陇坂,回首望秦川。
- “出关”:指离开长安或京城。这里可能意味着诗人要离开长安去边疆。
- “登陇坂”:登上山岭。这里指的是登上通往边疆的道路。
- “回首望秦川”:回头看看故乡的秦川(即秦地,古代对陕西一带的称呼)。
- 绛水通西晋,机桥指北燕。
- “绛水”:绛河,古代河流名。这里借指北方的水路。
- “通西晋”:连接着西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位于今天的山西一带。
- “机桥”:桥梁的名称,暗示这是一座跨越河流的桥梁。
- “指北燕”:连接着北方的燕国。燕国在战国时期曾是一个强盛的国家,现在可能是指某个与北方有关的地名或者事件。
- 奔流下激石,古木上参天。
- “奔流”:水流迅速向下冲击石头。
- “激石”:被水流冲刷的石头。
- “古木上参天”:高大的树木直冲云霄。
- 莺啼落春后,雁度在秋前。
- “莺啼”:黄莺鸟叫声。
- “落春后”:春天结束时,也就是冬天来临之前。
- “雁度”:大雁迁徙时飞过。
- 平生屡此别,肠断自催年。
- “平生”:指过去经常发生的事。
- “屡此别”:多次这样告别。
- “肠断”:极度悲伤到心肠都要断了。
- “自催年”:自己催促时间流逝。
我们对整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出关之际,面对故乡和即将离别的感慨。首联写诗人登陇坂回望秦川的景色,颔联则通过绛水和机桥表达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颈联描述了自然界中水流和树木的景象,尾联则通过莺啼和雁度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离愁别绪。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