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朔已晦,溯水复沿流。
戎伤初不辨,动默自相求。
眷言还九派,回舻出五洲。
萧散烟雾晚,凄清江汉秋。
沙汀暮寂寂,芦岸晚修修。
以此南浦夜,重此北门愁。
方圆既龃龉,贫贱岂怨尤。
【注释】
- 还度:即《还乡》诗,是杜甫晚年的一首五言律诗。
- 朔已晦:指农历十月初一。朔,月初。晦,月末日。
- 溯:逆流而上。
- 戎:同“庸”,平庸。
- 眷言:怀念、思念。九派:长江的别称。
- 萧散烟雾晚:形容江面水汽弥漫。萧散,疏散的样子。烟雾,云雾。
- 芦岸:长着芦苇的水边。修修:草木繁盛的样子。
- 南浦夜:指诗人在南门外渡过湘江时所感受到的愁苦。
- 方圆:指世事,世事多变化。
- 穷困潦倒,生活艰难,不得志。怨尤:怨恨。
【译文】
我行过十月一日的晚上,沿水逆流而上,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战争使我受到创伤,但我不辨敌我,内心感到不安,因此总是动与静相互追求,想念故乡。
怀念家乡,想到家乡有九条江河,我乘坐船回到家乡,看到江水浩浩荡荡,流经五洲。
傍晚时分江雾弥漫,江面显得凄清,秋风吹动汉水和沔水,两岸芦苇茂密,一片萧索景象。
我在暮色沉沉的沙洲上久久站立,望着江边的芦苇,心中充满凄凉,久久不能入睡。
如今我在南门外渡过湘江,又陷入愁苦之中。
世间万事变幻无常,贫困潦倒,身陷困境,岂能埋怨他人?
【赏析】
此为杜甫晚年之作,作于大历五年(770)秋天,诗人从夔州返回成都。
开头两句写自己从十月初一开始,就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经过三峡,到达了夔州的东郊一带。这一句中“朔已晦”表明时间是在农历十月初一日。“我行”二字总领全篇,下面便写自己的行程。
以下六句描写旅途所见。“溯水复沿流”,意思是沿着长江继续前行,“戎伤初不辨”,意思是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这里以“戎伤”比喻战争带来的创伤,说明作者在这段时间里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动默自相求”,意思是动与静之间不断变换,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静下心来体味大自然的美,又想通过各种动作来抒发内心的悲愤。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家乡的感情:“眷言还九派,回舻出五洲。”诗人在思念家乡的时候,想到了家乡有九条江河,他乘坐船回到了家乡,看到了江水浩浩荡荡,流经五洲。
接下来八句写诗人在江边的感受。“萧散烟雾晚”,意思是傍晚时分江雾弥漫,江面显得凄清,秋风拂过汉水和沔水,岸边长满了芦苇。诗人用“萧散烟雾”形容江面水汽弥漫的景象,用“凄清”来形容秋风吹过的江水,用“芦岸”来形容岸边茂密的芦苇丛。这几句中,景物描写细腻而生动,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
接下来的四句描绘了自己在大雁塔下的夜晚情景。诗人站在大雁塔下眺望远方,心中充满感慨:“以此南浦夜,重此北门愁。”这里的“此”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诗人在南门外渡过湘江时,再次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和孤独,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无奈。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人生的看法。“方圆既龃龉”,“方圆”在这里指世事多变,“龃龉”表示不合拍或不协调。诗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了变数,贫穷潦倒、身处逆境是难免的,所以不应该对此感到不满或抱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