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此大泛庭,方知九垓局。
穷天岂弥指,尽地不容足。
注释:
大言应令诗:用大话来写应命诗。
隘:狭隘,狭小。
此:指代“大泛庭”。
大泛庭:即大广庭,古代帝王的宫室名。
方知:才知,才明白。
九垓局:极小的范围。
穷天:尽极天地。
岂:疑问词。
弥:满,达到。
指:比喻。
尽地:极尽大地。
不容足:不能容下一个人。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古之作,以咏赞汉武帝刘彻的“大举封禅”为主题。汉武帝为了宣扬其功业,于建元五年(前136年),“上雍”,祭祀五帝于雍县(今陕西凤翔)。在雍祠举行盛大典礼后,汉武帝还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封禅仪式,以表示自己功德之大。然而,由于当时匈奴侵扰不断,汉武帝又迷信鬼神,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进行惩罚,于是决定将封禅之地选在了雍县以北的“太一”之原,即今天的陕西黄陵县北的桥山。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参加完封禅大典之后写的。
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汉武帝的封禅之举。汉武帝的封禅之举,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人的非议,有人甚至认为他这样做是在欺世盗名。但是,汉武帝对此却毫不在意,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巩固皇权,提高自己的威望。因此,他在封禅之后,便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封禅大典。
第二句则是对这次封禅大典的总结和评价。汉武帝在这次大典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自信和骄傲,他认为自己能够完成这等大事,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只要能够完成封禅大典,就能够证明自己的地位和能力有多么的高超,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这种思想观念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会让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丧失理智。
第三四句则是对这次封禅大典的进一步描绘和说明。汉武帝之所以会如此自信,是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去完成封禅大典。他认为自己可以调动所有的军队、资源,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去完成这项任务。然而,他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的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常理的。因为在封禅大典中,皇帝需要亲自祭拜天地山川,而军队、资源则是用来保障皇帝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活动的。因此,如果皇帝亲自参与祭祀活动,那么这些军事力量和资源就会失去作用,反而会给皇帝带来危险。
本诗通过咏赞汉武帝的“大举封禅”之举,深刻揭示了人们追求成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危险。它警示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更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忽视了潜在的危机。同时,它也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极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