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径崩且危,丛岩耸复垂。
石藤多卷节,水树绕蟠枝。
海中昔自重,江上今如斯。

【注释】三山:在今江苏常熟县东南,相传为周穆王巡游所登。仄径:险峻的小路。崩:崩塌。危:倾斜。丛岩:丛生的岩石。耸:高起。垂:低垂。卷节:弯曲。水树:指树木倒影在水中的样子。蟠枝:盘旋交错。海中:海上。自重:独自承受。江上:长江之上。如斯:如此。

【赏析】

此诗是诗人登三山后有感而作。诗人以“仄径”、“丛岩”、“石藤”、“水树”等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仄径崩且危”,写山路的陡峭与危险。这里的“崩”字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陡峭,使人感到一种紧迫感。紧接着,“丛岩耸复垂”,通过描绘丛生的岩石和高起、低垂的景象,进一步突出了山路的险峻。这两个词组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第二句“石藤多卷节”,描写了岩石上的藤蔓缠绕交错的情景。这里的“卷节”一词形象地描述了藤蔓的生长方式和形状,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三句“水树绕蟠枝”,则通过描绘树木倒影在水中的形象,进一步展现了山水间的和谐美。这里的词语“绕蟠枝”形象地描绘了水树的形状和姿态,给人一种优美、宁静的感觉。

第四句“海中昔自重,江上今如斯”则是诗人的感慨之语。这里诗人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生的起伏相比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感慨。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色彩,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歌注重形象性和表现力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