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既正。神人所以和。
玉帛有序。志欲静干戈。
各分符瑞。俱誓裂山河。
今日相乐。对酒且当歌。
道德以喻。听撞钟之声。
神奸不若。观铸鼎之形。
酆宫既朝。诸侯于是穆。
岐阳或狩。淮夷自此平。
若涉大川。言凭于舟楫。
如和鼎实。有寄于盐梅。
君臣一体。可以静氛埃。
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
这首诗是《礼乐篇》的第四首,其主题是赞美礼乐的重要性。
诗句释义与翻译:
-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 - 这是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 “礼乐既正。神人所以和” - 表达了对礼乐的推崇,认为它能使神明和人类达到和谐。
- “玉帛有序。志欲静干戈” - 强调礼仪和玉帛(礼物)的秩序性,以使人们的心志平静下来,不使用武力。
- “各分符瑞。俱誓裂山河” - 描述了各种吉祥之物(符瑞)被赋予各自的意义,同时人们发誓要摧毁国家的界限,表达决心和力量。
- “今日相乐。对酒且当歌” - 描绘了人们在一起欢庆的快乐场景,通过饮酒歌唱来庆祝。
- “道德以喻。听撞钟之声” - 通过钟声来比喻道德的重要性,钟声的回响象征着道德的深远。
- “神奸不若。观铸鼎之形” - 批评那些心怀鬼胎的奸佞之人,不如观察铸鼎的过程,从中吸取教训。
- “酆宫既朝。诸侯于是穆” - 描述在丰宫举行的朝会后,诸侯显得庄重严肃。
- “岐阳或狩。淮夷自此平” - 在岐阳举行的狩猎活动之后,淮夷地区得以平定。
- “若涉大川。言凭于舟楫” - 比喻面对困难时,应像依赖船只一样依靠智慧和方法。
- “如和鼎实。有寄于盐梅” - 比喻道德的力量如同鼎中充实的物质,需要盐和梅的调和才能显现出来。
- “君臣一体。可以静氛埃” - 指出君臣关系密切一致,能够带来政治的安宁。
- “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 - 强调只要有人才,治理国家就不会有问题,暗示在任何时代都有杰出的人才。
关键词注释:
-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这是古代的一种音乐分类,每五首构成一组,共二十四组。
- 礼乐既正: 指礼仪和音乐已经规范,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 神人所以和: 神明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 玉帛有序: 指礼物和玉帛(象征和平与敬意的物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 干戈: 战争的象征,这里用来比喻暴力和争斗。
- 今日相乐: 今天大家在一起快乐地庆祝。
- 道德以喻: 道德就像钟声一样,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 神奸不若: 批评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无法与正义相比。
- 岐阳或狩: 在岐山南面的阳面进行狩猎,可能指的是一次重要的活动或仪式。
- 淮夷: 古代一个地区的名称,这里用来代指周边的国家或地区。
- 舟楫: 船和桨,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 君臣一体: 形容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共同为国家的利益努力。
- 得人则治: 只要有合适的人才,治理国家就会顺利。
- 何世无奇才: 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杰出的人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礼乐、道德和政治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秩序和谐和国家治理重要性的认识。诗歌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赞美之情。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展示了一种理想的治理模式,即通过礼仪和道德来维护社会和谐,以及通过明智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国家的问题。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政治理想和社会和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