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园临柰苑,王城对邺宫。
还从飞阁内,遥见崛山中。
天衣疑拂石,凤翅欲凌空。
云甍犹带雨,莲井不生桐。
盘承云表露,铃摇天上风。
月出琛含采,天晴幡带虹。
周星疑更落,汉梦似今通。
我后情初照,不与伊川同。
方应捧马出,永得离尘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同泰寺游览时的观感。前四句写望见的浮图,五至八句写浮图的气势,九至十四句写浮图的奇丽,十六句到二十四句写浮图的神秘和超尘脱俗,二十五至三十二句写浮图的高远,三十六句写浮图与佛国的关联。最后八句写诗人的感受和愿望。
首联“望园临柰苑,王城对邺宫”,写诗人遥望同泰寺浮图所见。同泰寺浮图位于洛阳西郊,而洛阳城又称为王城,邺宫则指邺城。这里用典,意谓同泰寺浮图高耸云霄,俯视王城,犹如王城之宫对望邺宫。此联以王城、邺宫对望同泰寺浮图,突出了浮图的崇高地位。
颔联“还从飞阁内,遥见崛山中”,写诗人登临同泰寺后,再登上飞阁,从高处远望浮图,看到崛山巍峨屹立于浮图之下。“崛”为山峰名,即今少林寺所在山。这两句写诗人登山俯瞰同泰寺浮图的壮丽景色。
颈联“天衣疑拂石,凤翅欲凌空”,写诗人看到同泰寺浮图的奇特形状。天衣即袈裟,凤翅即塔刹。诗人想象袈裟似在轻轻拂拭岩石,而塔刹则像凤凰的翅膀欲飞上天空。这两句以拟人化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浮图的雄姿。
尾联“云甍犹带雨,莲井不生桐”,写诗人登临浮图时,发现寺内仍有雨水未干;而那口古井里却不见桐树。这两句写诗人登临同泰寺浮图所见寺景,意谓寺虽历经风雨,但依然保存完好。这两句写诗人登临同泰寺浮图时所见寺景,意谓虽然寺已经历风雨,但仍保存得十分完好。
诗中“我后情初照,不与伊川同”两句写诗人观后的感受和愿望。伊川指伊河(即伊水),因伊水流经洛阳而得名。诗人观后感到,自己后来的感情将像伊河水一样,永远清澈明净,不会沾染尘埃。“方应捧马出,永得离尘蒙”两句写诗人的愿望。据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托梦给国王,告诉他有位王子将会成为佛祖,于是国王便派使者去迎接他。这位王子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诗人希望自己能像王子那样得到佛法,摆脱尘世羁绊。这两句写诗人的愿望。
全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临同泰寺浮图所见所思,表达了对浮图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向往佛门、追求精神升华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