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政凭骁气,荆轲擅美风。
孤刃骇韩庭,独步震秦宫。
怀音岂若始,捐躯在命终。
雄姿列往志,流声固无穷。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如果有应指出其错误之处,如果觉得正确则要说明理由。最后还要逐项对照。此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描绘聂政和荆轲的事迹,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练,结构严谨,意境高远,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
第一联:聂政凭骁气,荆轲擅美风。
注释:聂政凭借骁勇之气,荆轲擅长英武的风度。“凭骁气”与“擅美风”两个词组连用,既写出了聂政和荆轲各自的个性特点,又写出了两人的豪迈气概;而“凭”、“擅”二字也使这两个词组更富有表现力,更易于表现人物形象。“凭”字还表现出了二人在行动中的果决、勇猛;“擅”字则表现出了二人在行动时的矫健、洒脱。同时,“凭骁气”与“擅美风”两个短语也构成了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凭骁气”与“擅美风”这两个短语中,“骁”字还隐含了人物的英勇之义,“擅”字则隐含了人物的出众之义。
第二联:孤刃骇韩庭,独步震秦宫。
注释:“孤刃”一词既表明了聂政手中的武器数量极少(只有一把),又表明了他行刺的果断、坚决(没有犹豫);“骇”字既表明了聂政行刺时的动作迅猛(动作之快),又表明了韩王惊恐的程度之深(韩王被吓得手足无措)。“独步震秦宫”一句,不仅表明了聂政刺杀秦王时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和胆魄(独自一人,威震秦宫),而且还表明了他此次行为的目的性和正义性(刺杀秦王是为了救出被扣押的人质)。“独步”一词既表明了聂政刺杀秦王时所表现出的行动之迅速(速度之快),又表明了秦王被刺杀后所表现出的行为之被动(秦王被聂政刺杀之后,毫无反抗之力)。“震”字既表明了秦王被刺杀时所表现出的反应之大(反应程度之深),也表明了秦国朝野因此次事件而引起的动荡之巨(朝野上下因此而产生的巨大震动)。
第三联:怀音岂若始,捐躯在命终。
注释:聂政内心充满悲愤之情,但最终却选择了以死明志(以死抗争)。“怀音”一词既表明了聂政内心的悲愤,又表明了聂政内心的愤怒(心中充满了愤怒之情);“岂”字则表明了这种愤怒并非出自于个人私利,而是出于正义(这种愤怒并非出于个人私利,而是出自于正义)。“在命终”一词既表明了聂政面对死亡时的坦然(面对生死无所畏惧),又表明了聂政内心的坦然(内心无所畏惧)、无所牵挂(没有其他牵挂)。
第四联:雄姿列往志,流声固无穷。
注释:聂政虽然壮烈牺牲,但他那威武雄壮的身躯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那种威武雄壮的气势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他的行为和精神却将永远流传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列往志”一词既表明了聂政壮烈牺牲后的名声永垂不朽(他壮烈牺牲后的名声将会永远地流传下去),又表明了聂政壮烈牺牲后的名节永垂不朽(他壮烈牺牲后的名誉将永远不会泯灭)。“流声固无穷”这一短语,既是对前面四个短语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前人对他的评价和记忆将永远不会消失)。
【答案】
译文:聂政凭借骁勇之气,荆轲擅长英武的风度。他独自挥舞着匕首,在韩王的宫殿里大开杀戒。他怀着满腔悲愤之心,最终选择以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他威武雄壮的身影,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流传于后世。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描写聂政和荆轲的事迹,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练,结构严谨,意境高远,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