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
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
迷惑三界里,颠倒六趣中。
五爱性洞远,十相法灵冲。
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
【注释】:
- 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
- 描述万物的性情各不相同,但世人的心态却是一致的。
- 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
- 形容事物就像燃烧的木材遇到火焰一样变化,也像草随风飘动一样变化。
- 迷惑三界里,颠倒六趣中。
- 在人间的世界(三界)里迷失方向,处于生死轮回之中(六道)。
- 五爱性洞远,十相法灵冲。
- 对于世间的五爱(亲情、友情、爱情、财宝、美色等),人们的本性是疏远淡漠的;而佛教的十相(即佛性、色身、报恩、无我、寂灭、涅槃、方便、禅定、解脱、般若)是非常精深微妙的。
- 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
- 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虚妄的追求和执着,一切都是空的对空。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人性和佛教哲学观点的诗。诗人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迷恋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如薪遇火、草行风),诗人揭示了人类行为与自然界规律的相似性,暗示人类行为受到自然法则的影响。同时,通过“迷惑三界里、颠倒六趣中”的描写,表达了人在世俗生活中迷失方向、陷入生死轮回的悲哀。
进一步地,诗人将这种对物质世界的迷恋和追求比作佛教中的虚妄,认为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是空的。这里的“五爱性洞远,十相法灵冲”表明,尽管人们可能对物质世界有深厚的情感和依恋,但在佛教看来,这种情感和行为都是远离真实本质的。最后一句“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深刻揭示了一切事物的虚幻本质,强调了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境界的重要性。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方式,深刻探讨了人性与佛教哲学之间的联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