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健少年,本来最轻黠。
绿沈弓项纵,紫艾刀横拔。
谁持命要宠,宁知敌可杀。
有功终不言,明君自应察。
【注释】:
欲知健少年,本来最轻黠——想要了解那些强健的年轻人,他们本来就最狡诈。
绿沈弓项纵,紫艾刀横拔——绿色的箭被挂在弓的尾部,紫色的刀在刀鞘中横放着。
谁持命要宠,宁知敌可杀——有谁会因为自己得到宠爱而持剑呢?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如何击败敌人?
有功终不言,明君自应察——即使有功,也不愿去夸耀,明智的君王自然会去考察。
【译文】:
想了解那些强健的年轻人,他们原本就狡猾。
绿色的箭被挂在弓的尾部,紫色的刀横卧在刀鞘之中。
谁还会因自己得到宠爱而挥剑呢?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自己如何击败敌人?
即使有功,也不愿去夸耀,明智的君王自然会去考察。
【赏析】:
《赠吴均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江淹所作的一首咏物诗。首二句“欲知健少年,本来最轻黠”,以问答形式,将健少年比作弓箭,说这些少年原本就很狡诈。接着写“绿沈弓项纵,紫艾刀横拔”。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绿沈弓”比喻为“健少年”,把“紫艾刀”比喻为“轻黠”。通过这一对比,写出了健少年的特点。
三、四句“谁持命要宠,宁知敌可杀”。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既揭示了健少年的心理特征,又表现了作者对健少年的看法和态度。作者认为,那些健少年之所以能驰骋疆场,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君王的宠爱,而不是因为他们英勇无畏。因此,这些少年只会用武力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而不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敌人。这就是所谓的“恃宠生骄”。
五、六句“有功终不言,明君自应察”。这是诗人对健少年们的评价。他认为这些人虽然有功劳,但却没有及时向君王汇报。这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功劳会被人嫉妒,从而招致杀身之祸。而明智的君王则会从这些少年身上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加以改正。这里的“明君”指的是英明的君主。
这首诗通过咏物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健少年们的担忧和忧虑。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滥用职权,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而英明的君主则应该警惕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