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晚骎骎,池塘生半阴。
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
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
游鱼吹水沫,神蔡上荷心。
翠竹垂秋采,丹枣映疏砧。
无劳夜游曲,寄此托微吟。

纳凉诗

斜日晚骎骎,池塘生半阴。

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

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

游鱼吹水沫,神采上荷心。

翠竹垂秋采,丹枣映疏砧。

无劳夜游曲,寄此托微吟。

注释:

  1. 斜日晚骎骎:斜阳西坠时分外明亮。
  2. 池塘生半阴:池塘边有了一点阴凉。
  3. 避暑高梧侧:在高大的梧桐树下避暑。
  4. 轻风时入襟:轻柔的微风不时地吹拂到衣襟上。
  5. 落花还就影:落花随风飘落在树影之中。
  6. 惊蝉乍失林:惊动了蝉儿,它们突然从树林里飞出。
  7. 游鱼吹水沫:游动的鱼儿吹起了水面上的水花。
  8. 神采上荷心:荷花的花瓣好像在跳动着美丽的神采。
  9. 翠竹垂秋采:绿色的竹子垂挂着秋天采摘的叶子。
  10. 丹枣映疏砧:红色的枣子映照着稀疏的砧石。
    赏析:
    《纳凉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描绘了一个清凉夏日的场景,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斜日晚骎骎”,以斜阳为背景,描绘了夕阳西下,光线柔和而温暖的景象。这句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池塘生半阴”描绘了池塘边开始有了一点点阴凉,暗示着夏日的炎热逐渐消退。这里的“半阴”既指太阳落山后的光线,也暗喻了时光的流转与岁月的变迁。

“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避暑的具体场所——高大的梧桐树下。在这里,微风吹拂着衣襟,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这里的“轻风”不仅带来了凉爽,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第三联“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则转入了对自然界细节的观察。落花随风飘落,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影子;而惊起的蝉儿,突然发现了自己失去了栖息的树林。这些细节描写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生活气息。

接下来的四联诗中,诗人分别描述了游鱼、荷花、翠竹和果实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夏日图景。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最后一句“无劳夜游曲,寄此托微吟。”则是诗人对整个夏日生活的总结和感慨。他认为无需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需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静静地享受生活的美好。这里的“托微吟”既指吟诵诗篇的行为,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纳凉诗》以其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一个清新、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夏日景象。通过对自然元素的细致描绘和对生命瞬间的捕捉,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