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黄。
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诗句释义与赏析#### 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黄。
- 解释: 露水已经结成了霜,梧桐和楸树的叶子快要变黄了。
- 注释: “露色”指的是早晨的露水,通常在凉爽的天气下出现;“霜”是指由露水在低温下凝固而成的固态物质。”梧桐”和”楸树”是两种常见的树木,常用于文学中象征岁月或季节的变化。
- 赏析: 此句描绘了一种秋季的景象,通过描写露水、霜、和树叶的颜色变化,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稍带忧郁的氛围。
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
- 解释: 燕子飞走了,树枝总是安静的,莲花在寒冷的池塘里不再散发芳香。
- 注释: “櫩”在这里可能是指树枝,“莲寒”则形容莲花因寒冷环境而不盛开。
- 赏析: 此句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慨,燕子的离去让秋天的宁静显得更加明显,而莲花不开花也暗示着季节的更迭。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 解释:傍晚时分,乌鸦向着月亮飞去,蚊子聚集追逐着微弱的光点。
- 注释: “夕鸟”指的是黄昏时归巢的鸟类,“余蚊”则是指未被月光吸引的蚊子。
- 赏析: 这句诗捕捉了一个典型的秋日黄昏场景,乌鸦和蚊子的行为都体现了自然的生态循环和生物的适应性。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 解释: 由于旅途中的困苦,我常常感到苦恼,秋天的夜晚会越来越长。
- 注释: “旅情”指的是旅途中的心境或情绪。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因旅途艰辛而感受到的孤独与凄凉。同时,它也反映了季节变换对于情感的影响,使夜晚显得更为漫长,增加了旅行者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秋天独特的美丽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