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登荆山头,崎岖道难游。
早行犯霜露,苔滑不可留。
极眺入云表,穷目尽帝州。
方都列万室,层城带高楼。
奕奕朱轩驰,纷纷缟衣流。
日氛映山浦,暄雾逐风收。
花木乱平原,桑柘盈平畴。
攀条弄紫茎,藉露折芳柔。
遇物虽成趣,念者不解忧。
且共倾春酒,长歌登山丘。
【注释】
荆山:指荆南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北。阳春:地名,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南。《代阳春登荆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荆山:在今湖北当阳市西北,因山势险峻,风景秀美而得名。这首诗写于作者任尚书右丞、虢州刺史时期,是一首山水游览诗。
旦:清晨。
崎岖:山路曲折,高低不平。
早行:早晨出行。犯霜露:早晨霜气重,露水浓。苔滑不可留:路旁长满青苔,走路很滑,不能久留。极:尽。帝州:指京城长安。方都列万室,层城带高楼:京城方圆有万户人家,层层叠叠的宫殿和高高的楼宇耸立其间。奕奕:形容光彩鲜明的样子。朱轩驰:红色的车子疾驰而过。纷纷:纷纷扬扬的样子,形容衣袂飘动。缟衣流:白色的衣裳飘扬。
日氛映山浦,暄雾逐风收: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山间河流上,蒸腾的雾气随着风吹而消散。
花木乱平原,桑柘盈平畴:鲜花和树木杂乱地生长在平原上,桑树和柘树遍布田野。
攀条弄紫茎,藉露折芳柔:手攀着树枝玩弄着紫色的花梗,借助露水折断了花朵的柔软部分。
遇物虽成趣,念者不解忧:遇到这些美好的事物,虽然觉得有趣,但是想到这些美好终将消逝,心中不免忧虑。
且共倾春酒,长歌登山丘:暂且共同喝下春天的美酒,高歌一曲,登上山冈。
【赏析】
这是一首七古,写诗人游历荆山途中所见美景及由此生发的感慨。全诗意境优美,语言清丽,富有音乐美感,是一首优秀的写景诗。
开篇两句写诗人清晨登荆山。“旦”,表示时间;“登”则表明活动的内容,即诗人登山。“头”,“始”。此句的意思是说:清晨我踏上了荆山的顶峰。“崎岖道难游”一句,承前启后,既交待了登荆山的目的,也为下文写山上风光作了铺垫。
“早行犯霜露,苔滑不可留。”这两句写诗人早晨出行时的情景。“早行”二字点出了时间,“犯霜露”则写出了天气之寒以及路途之艰难,“苔滑不可留”更突出了诗人对荆山的热爱。
第三联写诗人登上荆山之后所看到的景色:“极眺入云表,穷目尽帝州。”意思是说:我极目远眺,看到了天边连片的白云;放眼四望,直至看到京城长安。“方都列万室,层城带高楼”,进一步描绘了京城的壮丽景象,为最后两句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联写诗人在京城所见到的景物。“奕奕朱轩驰,纷纷缟衣流”意思是说:只见车马往来如梭,车上的彩旗迎风招展;只见人们身着白色衣裳,随风飘舞。这里不仅写出了京城的繁华景象,而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之情。
诗人以议论开头:“日氛映山浦,暄雾逐风收。”意思是说:阳光普照山间河面,蒸腾的烟雾也随风散去。“花木乱平原,桑柘盈平畴”两句,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由实而虚,描写了荆山下的一片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于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攀条弄紫茎,藉露折芳柔”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赏心悦目的感受:攀枝弄花茎,借着露珠摘下花瓣,那花瓣是多么柔软啊!“逢物虽成趣,念者不解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虽然欣赏到了美好的自然风光,但却不免生出些许忧愁之意。因为这种美好的景色终究是短暂的,一旦它们消失了,自己又该如何是好呢?
最后两句写诗人饮酒作歌之事:“且共倾春酒,长歌登山丘。”意思是说:让我们一边喝酒一边唱歌,一同登上山岗吧!这里的“春酒”和前面所写的“阳春”一样,都是诗人用来比喻美好的时光和景色。
这首诗是王维在开元年间游历荆山时所作。诗中通过对荆山风光的描绘及对京城长安繁华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和繁荣的都市画卷。同时,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情感表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宁静、美好而又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