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夜刺闺,胡骑白铜鞮。
诏书发陇右,召募取关西。
剑悬三尺鞘,铠累七重犀。
督军鸣战鼓,巡夜数更鞞。
侵星出柳塞,际晚入榆溪。
秦泾含药鸩,晋火逐飞鸡。
通泉开地道,望敌竖云梯。
阴山日不暮,长城风自凄。
弓寒折锦鞬,马冻滑斜蹄。
燕旗竿上脆,羌笛管中嘶。
登山试下赵,凭轼且平齐。
当今函谷上,唯用一丸泥。
从军行
长安夜刺闺,胡骑白铜鞮。
诏书发陇右,召募取关西。
剑悬三尺鞘,铠累七重犀。
督军鸣战鼓,巡夜数更鞞。
侵星出柳塞,际晚入榆溪。
秦泾含药鸩,晋火逐飞鸡。
通泉开地道,望敌竖云梯。
阴山日不暮,长城风自凄。
弓寒折锦鞯,马冻滑斜蹄。
燕旗竿上脆,羌笛管中嘶。
登山试下赵,凭轼且平齐。
当今函谷上,唯用一丸泥。
注释:
- “长安夜”:长安(今西安)的夜晚。
- “刺闺“:指女子夜间被征召入伍。
- “胡骑白铜鞮”:形容胡人的骑兵白色如铜色,形容他们装备精良。
- “诏书发陇右”:皇帝的诏书下达了让征召士兵前往陇右的命令。
- “召募取关西”:招募士兵去关西地区。
- “剑悬三尺鞘”:剑挂在剑鞘里,没有拔出。
- “铠累七重犀”:穿着重重叠叠的铠甲,上面镶嵌着七层的犀甲。
- “督军鸣战鼓,巡夜数更鞞”:指挥部队敲响战鼓,夜晚巡逻时敲击战鼓以保持警觉。
- “侵星出柳塞”:趁着夜色,军队离开柳塞地区。
- “际晚入榆溪”:到了傍晚时分进入榆溪地区。
- “秦泾含药鸩”:比喻秦地的水含有毒药,像鸩鸟一样有毒。
- “晋火逐飞鸡”:比喻晋地的火焰追逐飞起的野鸡,暗示晋地的气候炎热。
- “通泉开地道”:打通水源,挖掘地道作为战备设施。
- “望敌竖云梯”:在城墙上设置云梯,准备攀登城墙。
- “阴山日不暮”:阴山的太阳直到晚上也没有落下。
- “长城风自凄”:形容长城上的风很冷,让人感到凄凉。
- “弓寒折锦鞯”:因为天气寒冷而使弓箭的皮革部分变脆,不能正常使用。
- “马冻滑斜蹄”:马匹因寒冷而滑倒,马蹄无法正常站立。
- “燕旗竿上脆”:燕子的旗帜因天气寒冷而变得脆弱易断。
- “羌笛管中嘶”:羌族的笛子在寒冷的天气中吹奏时发出嘶哑的声音。
- “登山试下赵”:形容在山上尝试攀爬赵国边境的险峻地形。
- “凭轼且平齐”:坐在车前横木上,准备平定齐国。
- “当今函谷上,唯用一丸泥”:现在函谷关的关口,只有一块泥土可以用来防守。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宏大的战斗场景。全诗以战争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战场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其中,“剑悬三尺鞘”、“马冻滑斜蹄”、“燕旗竿上脆”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战士们的生活状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感和画面感,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