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服饬徒旅,首路局险艰。
振楫发吴洲,秣马陵楚山。
途出梁宋郊,道由周郑间。
前登阳城路,日夕望三川。
在昔辍期运,经始阔圣贤。
伊濲绝津济,台馆无尺椽。
宫陛多巢穴,城阙生云烟。
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
阴风振凉野,飞云瞀穷天。
临途未及引,置酒惨无言。
隐悯徒御悲,威迟良马烦。
游役去芳时,归来屡徂愆。
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北使洛诗:

改服饬徒旅,首路局险艰。

振楫发吴洲,秣马陵楚山。

途出梁宋郊,道由周郑间。

前登阳城路,日夕望三川。

在昔辍期运,经始阔圣贤。

伊濲绝津济,台馆无尺椽。

宫陛多巢穴,城阙生云烟。

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

阴风振凉野,飞云瞀穷天。

临途未及引,置酒惨无言。

隐悯徒御悲,威迟良马烦。

游役去芳时,归来屡徂愆。

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译文:

改变服装整顿队伍,启程时路途艰难险阻。

驾船渡过太湖,准备过江到吴地。

从梁州出发到宋州,经过周地和郑地之间。

登上阳城之路,傍晚时分远望三川。

过去因遭政治变故而停止行程,开始治理国家时广阔贤圣辈出。

渡口水流湍急不能渡过,官署的台榭没有一根椽木。

宫殿台阶上有许多鸟兽筑巢,城墙上云雾缭绕烟雾弥漫。

王献之登上高山俯瞰八方,感叹自己年纪尚轻。

阴风吹拂清凉的原野,天空飘浮着乌云遮住了太阳。

走到半路还没有来得及休息,端起酒杯感慨无人交谈。

心中怜悯部下将士们悲哀,心情缓慢行动让马匹疲惫。

出行是游览赏玩的时候,回来后屡次犯错。

心已经灰心丧气,飞鸟也感到不快同样如此。

【赏析】

这首诗是王徽之被派往洛州做官,途经吴地时的即兴之作。王徽之字子猷,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之子。他年少时就以文才著称,曾与名士谢安一起谈论文章,谢安认为他是“江东第一”,后来成为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公元322年,他被任命为永嘉、始安二郡太守,赴任途中,途径吴地,写下了此诗。

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从吴到洛州的途中所见所感;第二段写从洛阳返回吴地的心情;第三段写从洛阳回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时的情景;第四段写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感受。诗人通过自己的见闻感受,写出了旅途生活的艰辛与辛酸,表达了他对仕途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开头两句,诗人用一“改”字概括了此行的主要内容。他身穿官服,整肃仪容,率领着随从人员,一路上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来到了洛州。这“局险艰”四字,形象描绘了旅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振楫”二句,诗人又换了角度来写沿途风景。他在船上高扬起船桨,划过太湖,溯流而上,来到吴地。这里,“发吴洲”与“秣马陵楚山”相呼应,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吴地山水画面。“途出梁宋郊”,说明他的目的地在梁州、州等地。而“道由周郑间”,表明他的归途则是经由周朝、郑国的地域。这两句虽然看似平实,但却为后面的“登阳城”作了铺垫。“前登”以下六句,诗人把视线转向前方,描写了从阳城路上眺望远方的景象。“日夕望三川”,表明他已经登上了阳城的山顶。“经始阔圣贤”,说明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到达洛州,实现自己的理想。“伊濲绝津济”,是说水道断绝,无法渡过。“台馆无尺椽”,则是说连官署的台榭都无人修建。“宫陛多巢穴,城阙生云烟”二句,进一步渲染了他的旅途的艰难和荒凉。“王猷升八表”,说明他已经抵达了洛州地区。“嗟行方暮年”,表明自己已经到了晚年。“阴风振凉野”一句,则又为下文写他的内心感受作了铺垫。

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来。“临途未及引”,表明他还未来得及饮酒告别,就匆匆上路了。“置酒惨无言”,则是说他在离别宴席上,心情郁闷,无法开口说话,只能默默地饮酒。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它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诗人最后两句“隐悯徒御悲,威迟良马烦”,更是抒发了他的忧国之情。“游役”指外出作官。“芳时”,指美好的时光。“屡徂愆”,意为多次违背节候而行。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朝廷的腐败,使得许多像自己一样的官员被迫离乡背井,四处游历;而自己虽然身处异地,却仍不忘忧国忧民的责任,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这种忧国之情是多么深沉!然而,现实却是令人失望的,“蓬心既已矣”,诗人感叹自己早已失去了报国立功的信心;“飞薄殊亦然”,诗人又表示自己虽然仍怀有凌云壮志,但也只能空有一腔热血而无补于事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极度失望和无奈之情。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表现了一个封建文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充分体现了他那种超脱世俗、独立不羁的个性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