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齿断索。
第一句:宣武孝明时谣
宣武,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年—公元510年),北魏的皇帝。孝明是其年号,孝,为谥号;明,为庙号。孝明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民间流传着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民谣。
第二句:狐非狐
狐:传说中一种能变化成各种动物的动物;也指狡猾的人。
第三句:貉非貉
貉:一种能变化成各种动物的动物,与狐狸相似但体形略小;也是古代北方的一种野狗。
第四句:焦梨狗子齿断索
焦梨:即枣树,枣树的果实叫枣,枣核形状像齿,故称。
狗子:指犬类动物。
齿断索:比喻事物的变化无常。
赏析: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将“狐”与“貉”、“焦梨狗子”相对比、相映衬,生动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现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及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