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告时世人,髐骨不别真。
闲时不共语,急便来求人。
死者如流水,去者如浮云。
秦川屯军马,中庭生丛榛。
百中不留一,到思吾本言。
何不学仙道,人身常得存。

【注释】

1.太上皇老:指汉武帝,曾封其为“太上皇”,故称。

2.髐骨:衰老的骨骼。

3.闲时:闲暇的时候。

4.求人:请求他人。

5.死者如流水:比喻死亡的人多得像流水一样。

6.去者如浮云:比喻离去的人像飘浮的云彩一样。

7.秦川:指长安城附近的渭河以北地区,即今陕西、甘肃一带。

8.中庭:庭院之中。

9.丛榛:茂密的野草。

10.百:十分。

11.到思吾本言:想到这些我就思念我原来的言语。

12.仙道:修炼成仙的方法。

13.人身常得存:人的身体常常得以保存。

【赏析】

此诗是汉宣帝时太傅疏广和其弟疏受的告别辞,表达了他们辞官还乡时的感慨与忧虑。

第一句“吾告时世人,髐骨不别真”。告诉世人,衰老的骨骼与未衰老的骨骼没有区别。这里以“髐”字暗讽武帝,意在表达对武帝的不满情绪。

第二句“闲时不共语,急便来求人”。空闲时不与他说话,紧急时才向他求助。这两句写自己对武帝的失望,也写出了疏氏兄弟的孤独。

第三至五句“死者如流水,去者如浮云。秦川屯军马,中庭生丛榛。”死者如流水,离去的人如浮云,渭河以北地区的军营已经撤去,院中草木长满。这三联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朝廷的衰败。

第六句“百中不留一,到思吾本言。”百中不留一,意思是百次出征都没有留下一名将士;到死的时候,想起的都是我的本心之言。这里抒发了作者忧国的情怀。

最后一句“何不学仙道,人身常得存?”为什么不学习神仙之道呢?这样人的身体就可以永远保持了。这是作者劝谏疏氏兄弟不要追随他而选择归隐山林,以求长生。全诗语言平实质朴,情感真挚深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