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诗句
1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这句表达了一个基本的道理:要想使事物长久生长,必须稳固其基础。
-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 同样强调了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源头的畅通和水源的充足。
-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这里指出要维护国家的安稳,需要积累德行和正义。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 这句话批评那些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后果的行为,强调了根基的重要性和道德的必要性。
-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 皇帝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应该珍惜并保护这份至高无上的权威。
-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警示君主在享受安乐时不忘危机,应提倡节俭而非奢侈。
-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这表示如果统治者不能保持高尚的德行,就无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 说明所有帝王都经历过艰苦时期(殷忧),成功之后往往容易懈怠,导致德行衰退。
-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这是在说开始时做得很好的人很多,但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很少,说明了获取和维持成功的难度。
-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 对比过去获得成功的情况和现在面临的困境,询问原因何在。
-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描述了两种不同的领导态度:一种是在压力下仍然忠诚地对待下属(殷忧),另一种是在成功后变得傲慢(得志)。
-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通过比喻说明了真诚和傲慢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 即使用严厉的手段来控制和惩罚,也无法让人内心真正感激和服从,只能表面上屈服。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茂盛的人,一定会坚固它的根部;想要水流深远的人,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的人,一定要积累德行仁义。根源不深却希望水流长远,根基不牢固却想树木高大,德行不深厚却想国家治理得好,我虽然是浅薄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何况聪明明智的人呢!君王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身处天下的中心之地,应该崇尚崇高的威望,永远保持无尽的荣耀。不思念处在安全之中而忧虑危险,戒除奢华而追求节约,德行不充实就不可以长久,情感不克制就不能满足欲望,这就像是砍掉树根去期望它能长得更加高大茂盛,堵住水源去希望水流能延长一样愚蠢啊!所有的帝王都承受天命、承担重任,没有谁不是在经历困难之后才能成就伟大事业,但是一旦功成名就,就会逐渐失去德行。有好的开始的人固然多,但能够坚持到底的又有多少呢?这难道是取得容易保持困难吗?以前取得的时候还有剩余,现在守住的时候就不足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在艰难的时候一定竭尽诚意以对待臣下,一旦取得成功,就放纵情欲去傲慢对待别人了。真诚待人就能使吴越两国如同一体,傲慢无礼则会让家人关系疏远得像过路人。虽然以严酷的法律进行震慑,以威风怒气来威胁,但最终只是苟且偷生而不心怀仁爱,外表恭敬而心里却不服从。怨恨不在于大,可怕的只有人心;载舟覆车,应当非常谨慎;奔马断索,岂能忽视!
赏析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君王治国的哲理与现实问题。它首先提出了一个普遍的政治真理: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努力,而不是仅仅依赖短期的激情或侥幸心理。接着,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反思,强调了领导者应有的责任感和道德操守。他警告君主们不要满足于现状,因为只有不断自我提醒和提升,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君王在面对各种诱惑时的应对策略,如如何对待部下的忠诚以及如何应对自己的成就带来的骄傲情绪。这种反思不仅对古代君主具有启示意义,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