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帝京篇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已矣哉,归去来。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析:
- 黄雀徒巢桂:比喻王莽篡权的行为如同徒劳无功的黄雀筑巢于桂枝上,暗示其篡权计划难以长久。”黄雀”象征王莽,”桂枝”象征汉朝,暗示王莽企图篡权,但未能成功。
- 青门遂种瓜:指汉朝的繁荣和安定,如青门(长安城门)种植的瓜果一般丰硕,象征着国家的强盛。
- 黄金销铄素丝变:比喻富贵无常,富贵时金玉满堂,但一旦失势,一切化为乌有。”素丝”象征原本纯洁无瑕的友情,”黄金”则象征一时的富贵。
- 一贵一贱交情见:富贵与否影响人际关系的冷暖,说明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
- 红颜宿昔白头新:昔日红颜如今白发苍苍,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红颜”和”白首”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 脱粟布衣轻故人:过去亲密的朋友如今可能变得淡漠或疏远,反映了人生的变化和社会的冷漠。
-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旧日的朋友可能遭遇不幸,而新结识的朋友则缺乏义气,表明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变化无常。
-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用历史人物的命运来比喻自己的处境,表达了失望和悲观的情绪。
- 已矣哉,归去来: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失望,选择离开这个充满纷争和不稳定的环境。
- 诗中寓意:
- 通过描写长安的繁华和繁荣,展示了唐朝帝国的强大和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同时也提出了居安思危的警示,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通过对京城周边地理环境的描写,如渤海、肃慎、太行、昆仑等,来烘托京城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强调了长安作为帝国的中心地位。
- 诗人背景:
- 骆宾王(约619年—约684年),字观光,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合称“初唐三大家”。他是汉族人士,祖籍浙江义乌。他的诗歌以豪放洒脱著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诗作风格:
- 该诗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与同时期的另一名作《长安古意》相媲美。它不仅是诗人的代表作,更是初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诗歌技巧。
- 艺术特色
- 该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融为一体,展现了唐朝帝都的繁华与壮丽。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黄雀、青门、桂枝、素丝等,既富有象征意义,又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 该诗在结构方面严谨,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这种结构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既符合律诗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 该诗在语言表达上也非常出色,既有华丽的辞藻,又有深刻的内涵。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 社会影响:
- 该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素材和创作灵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该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长安城的繁华与盛世景象,同时暗含着政治危机和个人悲凉的情感交织。诗中的每一个场景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而是带有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