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原开雾隰,绮岭峻霞城。
烟峰高下翠,日浪浅深明。
斑红妆蕊树,圆青压溜荆。
迹岩劳傅想,窥野访莘情。
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描绘了春天的陕州城楼上俯瞰原野的情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赏析:
- 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原野回丹
- 释义:春天的时候,登上陕州的城楼远望田野。
- 译文:春天的时候,登上陕州城的高楼远望原野。
- 注释:陕州(今陕西省三门峡市),城楼,回丹,原野。
- 赏析: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作者在一个春日里登上陕州城的高处,俯瞰远处的原野和天空。这里的“回丹”指的是原野上的色彩斑斓,如同丹红一般。
- 碧原开雾隰,绮岭峻霞城
- 释义:绿色的大地上弥漫着轻雾,红色的山峰耸立在云霞之中。
- 译文:绿色的大地之上飘浮着轻薄的云雾,红色的山峰耸立在云霞之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 注释:碧原,绿色的原野;雾隰,雾气弥漫的地方;绮岭,色彩斑斓的山岭;峻霞城,形容山峰如同被云霞装饰一般美丽。
-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陕州城周围的壮丽景色,为读者营造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同时,通过使用“开雾隰”、“峻霞城”等词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使得原本普通的自然景象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
- 烟峰高下翠,日浪浅深明
- 释义:烟雾缭绕的山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层次分明的色彩变化,阳光洒落在水面上形成波光粼粼的景象。
- 译文:烟雾缭绕的山峰在阳光下呈现出不同的绿色层次,日光洒落在水面上形成波纹闪烁的光芒。
- 注释:烟峰,指烟雾笼罩的山峰;翠,绿色的植物;日浪,指日光下的波浪;浅深,指光线的强弱。
- 赏析: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陕州城周边的自然风貌,通过对比“烟峰”与“日浪”,突出了阳光对大自然的影响。同时,“高下翠”、“浅深明”等词语的运用,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峰和水面的美丽景色,还增添了诗意和画面感。
- 斑红妆蕊树,圆青压溜荆
- 释义:点缀着红色花朵的树枝,像圆形的叶子一样压弯了枝条上的绿叶。
- 译文:点缀着红色花朵的树枝,像圆形的叶子一样压弯了枝条上的绿叶。
- 注释:斑红,指树枝上点缀着的红色花朵;妆蕊,指花朵盛开的样子;圆青,指圆形的叶子;压溜荆,指枝条上的绿叶被压弯。
-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对树木和绿叶的细致描绘,展现了陕州城周边的自然之美。其中,“斑红”与“圆青”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而“压溜荆”则形象地表达了绿叶被树枝压弯的情景。这些细节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美感,也为读者带来了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
- 迹岩劳傅想,窥野访莘情
- 释义:在岩石间留下足迹,我想象着古人在此探寻学问的情景;探访田野时,我感受到了古代学者们对于知识的渴望。
- 译文:在岩石间留下足迹,我想象着古人在此探索知识的场景;探访野外时,我感受到古人追求知识的热情。
- 注释:迹岩,指在岩石间留下的足迹;傅想,指想象力丰富;窥野,指探访野外;莘情,指古代学者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
-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探索知识和追求学问精神的敬仰之情。通过将“迹岩”与“窥野”联系起来,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古人行为的认同和向往。同时,“傅想”一词的使用,也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这些诗句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意义,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知识的重视和尊重。
- 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
- 释义:巨大的河流为何能够渡过呢?等待的是那些时刻准备乘船渡河的人才。
- 译文:巨大的河流为何能够渡过呢?只有那些时刻准备乘船渡河的人才能够到达目的地。
- 注释:巨川,指巨大的河流;济,渡水而过;舟楫,指船只和桨;时英,指时刻准备好、等待行动的人。
- 赏析: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巨川何以济?”旨在探讨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提到“时刻准备乘船渡河的人才能够到达目的地”这一比喻,诗人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对于人才的重视。这不仅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