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神沙异,喧寒也自鸣。
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
九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
更寻掊井处,时见白龙行。

诗句释义

1 传道神沙异,喧寒也自鸣。 - 这句描述了神沙(沙漠)的独特特性,它的声音如同在传递着某种神圣的信息。”喧寒”和”自鸣”分别描绘了沙漠在寒冷中仍能发出声响的现象。

  1. 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 - 这里表达了沙漠地势的壮观与危险。”疑天鼓动”形容地形之高峻,仿佛天地间的力量都在为之震动;而”似地雷惊”则形象地比喻了地面因地势变化而产生的巨大震动。
  2. 九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 - 此句描绘了沙漠边缘的高坡陡峭如削,以及攀登时的艰难。”九削棱还峻”强调了地形之峻峭,”人跻刃不平”则形象地表达了攀登时需克服的险阻。
  3. 更寻掊井处,时见白龙行。 - 最后两句描述了寻找传说中的古井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偶尔见到的白龙现象。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及探索精神。

译文

传道的神沙与众不同,在严寒中仍发出声音。
它的地势让人怀疑是天地之间有风动,又像是大地被震得发抖。
九层高的山崖仍然陡峭,人们攀爬时刀刃都磨不平。
不断寻找那传说中的井,时常能看到白龙游动。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敦煌三危山的独特风貌和神秘色彩。通过“传道神沙异,喧寒也自鸣”等诗句,作者展现了三危山在自然景观上的独特之处,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与神奇。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诗人通过“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等句子,将三危山的险要地势和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禁为之感叹。这种描绘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三危山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诗中的“九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等句子,不仅描述了地形的陡峭和险峻,更体现了人类面对自然界的挑战和努力。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

“更寻掊井处,时见白龙行”两句,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它不仅暗示了古人对神秘的探索和追寻,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这种表达方式既富有诗意,又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