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
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
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
借问有何缘,却道无为力。
【注释】:
寒山(山名):在今中国浙江省富阳市境内,相传是唐代高僧寒山子隐居之地。
拾得(人名):传说是唐代高僧智积和尚的弟子。
凡愚岂见知:(指那些世俗之人)他们怎么能懂得呢?
丰干却相识:(指那位高僧)他却能识别。
见时不可见:(指那些世俗之人)当他们见到的时候,却不能看见。
觅时何处觅:(指那位高僧)当他们寻找时,却又找不到。
借问有何缘:(指那位高僧)你问我有什么因缘?
却道无为力:(指那位高僧)却回答说没有力量的作用。
【赏析】:
此诗以对话形式写来,诗人自居寒山、拾得之间,与丰干相对。寒山、拾得、丰干三人都是佛教中的高僧。寒山、拾得是两位著名的诗僧;而丰干则是南朝梁代著名佛教高僧。
首四句用对话形式写来,寒山自言“住寒山”,拾得自言“自拾得”。寒山、拾得都是著名的诗僧,而丰干则是南朝梁代著名佛教高僧。这三人都是佛教中人,但性格不同,所以同在一起,又各有所见,各有所感,因此便发生了一番问答。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寒山是作者的自况,丰干则是作者的假想,他既与寒山、拾得同处一个境界,又与寒山、拾得处于不同的地位。
前二句,写寒山、拾得二人的贫寒之苦和对名利的淡薄。“凡愚”即一般俗人和愚人,指那些世俗之人。他们怎么能懂得呢?“丰干却相识”,丰干却能识别。这两句是说寒山、拾得二人虽贫且贱,但却有识人之明。
后四句,写寒山、拾得二人所遇之事,以及对此的态度。“见时不可见”,是指他们遇见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但却不能看见。“觅时何处觅”,是指他们寻找了很长时间,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两句表明寒山、拾得二人的遭遇,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只能通过他们的内心才能领会其意。“借问有何缘”,这是对他们的询问。“却道无为力”,意思是说:这一切全凭自然的力量,并非有什么人为的因素。
整首诗歌,语言质朴简练、平易通俗。它表现了寒山、拾得二人对世事的淡泊、清静,以及他们超脱尘世的情怀。
《寒山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全诗以对话的形式,写出了寒山、拾得二人的贫寒之苦和对名利的淡薄。前两句写二人的境遇和性格特点,中间两句写二人的所遇,后两句写二人的态度。全诗语言朴实,风格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