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回飘水面平,偶因孤棹已三更。
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
欹枕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绕梁声。
锦帆天子狂魂魄,应过扬州看月明。

诗句释义:

木叶回飘水面平,偶因孤棹已三更。

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

欹枕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绕梁声。

锦帆天子狂魂魄,应过扬州看月明。

译文:
在淮口的岸边,树叶随着水波轻轻飘动,夜色已经降临到深夜三更时分。秋日的凉爽让空气中弥漫着雾气和露珠,夜晚的灯光在水面上映照出朦胧的光辉。周围安静得仿佛连鱼龙都在岸边游走。我斜靠在枕头上,被题目所吸引而无法入睡,耳边传来了楼上的人弹奏着优美的绕梁之音。想象中,一位皇帝驾着华丽的船只,他的魂魄可能已经飞到了远方,去欣赏扬州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了吧。

赏析:
这首《中元夜泊淮口》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描绘了淮口之夜的宁静与美丽。首句以“木叶”开头,勾勒出了一个宁静、平和的画面。接着,“偶因孤棹已三更”一句,展现了作者独自在夜晚中航行的景象,增添了几分孤独和寂寥。诗中的“秋风”、“雾露”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了一种深秋夜晚的寒冷和宁静氛围。

诗中的“夜静鱼龙逼岸行”,通过对比“夜静”与“鱼龙逼岸行”,表达了夜晚的宁静和白天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欹枕正牵题柱思”,这里的“欹枕”和“题柱”都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象征着思考和寄托。而“隔楼谁转绕梁声”,则让人联想到远方传来的音乐声,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最后一句“锦帆天子狂魂魄,应过扬州看月明”,则是对整个画面的升华,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的扬州,那里有着明亮的月光,似乎在呼唤着那位皇帝。

这首诗通过对淮口夜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孤独的感悟。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