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景聊摅抱,凭栏几荡魂。
槛虚从四面,江阔奈孤根。
幽径薜萝色,小山苔藓痕。
【注释】
灵山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之西的孤山西麓。
晚景聊摅抱:傍晚时分,我姑且凭栏眺望,抒发胸中怀抱。摅(shū):抒发。
槛虚从四面:栏杆空阔,从四周都可以看见。槛:栏杆。虚:空阔。
江阔奈孤根:江面宽广,却无法与孤山上的古树相依。奈:无奈,无计可施。
幽径薜萝色,小山苔藓痕:在幽静的小路旁,长满了薜荔和萝藤;在小山之上,覆盖了苔藓的痕迹。
【赏析】
《灵山寺》一诗是作者于唐大历五年(770)春末夏初登灵隐寺时所作。诗人当时已五十岁,宦途失意,归隐山林,此诗即是他在灵隐闲居期间所写。灵隐寺在浙江杭州西南九溪十八涧之南,因晋代僧人慧理在此结庐讲经而得名。这首诗以写景起兴,后转为抒情,表现了一种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
首联“晚景聊摅抱,凭栏几荡魂”,写诗人登高远眺,心情激荡,情不自禁地抒发怀抱。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晋书·陶潜传》,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因不堪忍受官场的污浊,毅然弃官归隐田园。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的愿望。
颔联“槛虚从四面,江阔奈孤根”,写诗人面对广阔无边的江水,不禁感慨万分。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栏杆的空阔与江面的宽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感的深刻体验。
颈联“幽径薜萝色,小山苔藓痕”,写诗人漫步在幽静的小路旁,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这里的“幽径”指的是一条偏僻而宁静的小径,“薜萝色”则描绘出了小径两旁生长着的薜荔和萝藤的色彩。而“小山”则是指一座小巧玲珑的山峰,“苔藓痕”则描绘出了山峰之上覆盖着苔藓的痕迹。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环境中。
尾联“江阔奈孤根”,则是诗人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在这里,“江阔”指的是宽阔的江面,“奈”则表示无奈、无可奈何的意思。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孤独的无奈感。他认为,尽管江面宽广,但也无法与孤山上的古树相依。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