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明珠耀百千,森萝万像镜中悬。
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
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
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
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
只这珠生是不生,非为无生珠始住。
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人中唤作性。
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
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
隐现则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摩。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语言,主要是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角度来考虑。

(1)

落落明珠耀百千,森萝万像镜中悬。

落落:指高洁的品格。明珠:比喻才华出众的人。森罗万象,比喻事物多而杂。

(2)

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四生:佛家称人、天、阿修罗、畜生四种生命。六类:佛教认为有六道轮回。

(3)

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

凡圣:指凡夫与圣者。

(4)

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

面珠:面对面地观看珍珠。

(5)

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

况:比照。

(6)

只这珠生是不生,非为无生珠始住。

只这:指这一颗珠子。

(7)

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人中唤作性。

如意珠:即佛祖手中的净瓶珠。大圆镜:指佛祖的眼睛。

(8)

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

分身:化身。百亿:指佛的法身。

(9)

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

日用:日常所用。浪波:随波逐流。

(10)

隐现则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摩。

隐现:显现。

赏析:

这是一首以珍珠比喻人的诗,诗人通过描写珍珠的不同特征,来比喻人们不同的品行和命运。全篇充满了禅意,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首联“落落明珠耀百千,森罗万象镜中悬”描绘出一颗闪耀着光芒的珍珠,它在镜子里映出了万象的世界。这里,诗人将珍珠比喻成一颗具有无尽光芒的智慧之珠,它照亮了整个世界,让所有的万物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和谐。同时,这句诗也暗含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他希望人们能够像这颗珍珠一样,拥有一颗智慧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和善良。

颔联“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进一步描绘了珍珠的光芒,它穿透了三千大千世界,照亮了所有生命的起源。这里,诗人将珍珠的光芒比喻成了一种普照众生的智慧之光,它让所有的生命都找到了自己的根源,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智慧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众生平等的关爱和尊重。

颈联“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则转向了对世俗之人的观察。在这里,诗人发现即使是凡人和圣人,听到珍珠的消息后都会心生羡慕之情。然而,当这些世俗之人开始追求这颗珍珠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了方向,无法再找到自己的真实面目。这两句诗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追求得到的,而是通过内心的领悟和修行得到的。只有真正领悟到了这个道理的人,才能够在世间自由自在地生活。

尾联“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观点。诗人告诉人们,当你站在珍珠面前时,你是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的。同样地,当你追求这颗珍珠时,你也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反而会陷入无尽的追逐之中。这两句诗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被外物所迷惑,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著称。它不仅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更是一部富有禅宗思想的哲学著作。通过对珍珠的描绘和比喻,诗人传达了一种对智慧、真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精神修养上,也体现在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上。因此,这首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