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巴江外,三声月峡深。
何年有此路,几客共沾襟。
断壁分垂影,流泉入苦吟。
悽凉离别后,闻此更伤心。
注释:
- 万里巴江外:巴江,即长江。这里指遥远的巴渝地区。巴江在古代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
- 三声月峡深:月峡,指三峡中的一个峡谷,因为月亮的倒影在水中显得特别明亮而得名。
- 何年有此路:此路,指通往巴江的交通或道路。何年,意为“何时”。
- 几客共沾襟:沾襟,形容因悲伤而泪水打湿了衣襟。这里的客人可能指过路的行人或者经过此地的官员,他们因离别而感到伤感。
- 断壁分垂影:垂影,指建筑物的影子。断壁,意指残破的建筑。
- 流泉入苦吟:流泉,指从山涧中流出的水声。苦吟,指在困难或艰难的情况下进行创作。
- 悽凉离别后:凄凉,形容景物凄凉、悲伤的气氛。离别,指分离。
- 闻此更伤心:闻此,听到这些诗句之后。伤心,形容因为听到这些诗句而产生的悲伤情绪。
译文:
遥远的巴江边上,三峡中的月峡深邃而幽静。不知多少年前,就有了这通向巴江的道路。有几位行人在这里停留,共同体验着这份别离之情,不禁泪湿衣襟。残破的墙壁投下长长的影子,清流的水声伴随着艰辛的吟诵。在这凄凉的离别之后,听到这样的诗句更加令人心痛。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宁静而哀愁的画面。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文情感的深刻体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第一句“万里巴江外”,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巴江的辽阔背景,营造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这里的巴江不仅是地理上的江河,更是诗人心中的情感寄托,代表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第二句“三声月峡深”,则进一步通过描绘三峡中的月峡,展现出其深邃、幽静的特点。月峡中的月光如洗,照亮了峡谷的每一寸土地,也照进了诗人的心灵深处。这种美景虽然让人陶醉,但同时也让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何年有此路”一句,诗人开始思考这条通往巴江的道路究竟存在了多少年。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现实的感慨。这条道路见证了无数人的离去和归来,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寻觅,成为了诗人心中的一种遗憾和无奈。
“几客共沾襟”一句,则是对过往行人的描绘。他们或许是过客、游子,或许是为了寻求机会而踏上这条道路。他们共同体验着离别的痛苦和喜悦,这种情感是如此真实而深刻,以至于让他们的泪水都打湿了衣襟。这种情感的共鸣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离别的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
“断壁分垂影”和“流泉入苦吟”两句则分别从建筑和自然两个角度来展现三峡的独特魅力。断壁的残垣断壁,如同历史的痕迹;流水的声音则如同诗人内心的声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优美的乐章。这种独特的美感不仅让人陶醉其中,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悽凉离别后”一句则将情感推向了高潮。离别后的凄凉和悲伤,让诗人的内心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表达了他对于离别的无奈和痛苦,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人情之冷暖以及生命无常的思考和感悟。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