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

【注释】朔河:黄河。屯兵:驻军。须渐抽:逐渐撤退。降来:投降的部队。班超定远侯:指东汉名将班超,曾平定西域,封为定远侯。史臣:史官,这里指作者自己。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古讽今之作。

诗一开头就指出“朔河屯兵须渐抽”,即在黄河之滨驻军的形势必须逐渐撤退。诗人以“须渐抽”三字,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过程,表明了胜利的大局已定,不必再战了。“尽遣降来拜御沟”一句,则进一步说明这一战略决策已经付诸实施。原来在战争中投降过来的敌军,现在都到御河水旁来跪拜皇帝,接受赏赐,这就表示他们已经完全承认了唐朝的统治。

下面“便令海内休戈矛”两句,是对上述战略决策的最好注脚和说明。这两句话表明,在战争停止之后,全国都放下武器,不再发生战争了。这样,国家就可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了。因此,“便令海内休戈矛”是说天下止戈,和平安定;“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则是对前两句的补充,说明唐朝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完全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决策。

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它宣扬的是无为而治、安民乐业的太平思想。但是,从诗歌的艺术形式上看,却别具一格,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情趣。

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音调和谐悦耳。

诗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性。这种短小精悍的句式,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全诗四句都是对仗工整,音韵协调。其中“朔河”、“降来”、“休戈矛”三句对仗工整,音韵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海内”、“得已不”两句对仗工整,音韵谐美,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把战争描绘得非常壮观。如“须渐抽”、“尽遣降”,都表现出战争进行得非常迅速和顺利。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