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
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
流从巩北分河口,直到淮南种官柳。
功成力尽人旋亡,代谢年移树空有。
当时彩女侍君王,绣帐旌门对柳行。
青叶交垂连幔色,白花飞度染衣香。
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枝好。
驿骑征帆损更多,山精野魅藏应老。
凉风八月露为霜,日夜孤舟入帝乡。
河畔时时闻木落,客中无不泪沾裳。
【注释】
汴堤柳:指隋炀帝修建的从洛阳到扬州的运河上的堤岸。隋炀帝曾命人在汴水(今河南黄河)之畔,开凿河道,以通南北。后人因称汴河为隋唐大运河。
隋家天子忆扬州:怀念隋炀帝在扬州的生活。
厌坐深宫傍海游:厌倦坐在深宫里靠海游玩。
穿地凿山开御路:挖通了地面,凿穿了山脉,开辟了一条御用道路。
鸣笳叠鼓泛清流:吹响军号和击鼓声,使清流荡漾起波纹。
流从巩北分河口,直到淮南种官柳:汴水流经河南、安徽一带,最后到达淮河流域,两岸种植了许多柳树。
功成力尽人旋亡:建功立业的人最终都消亡了。
代谢年移树空有:岁月变迁,树木已经没有了。
彩女侍君王:美女侍奉过隋炀帝。
绣帐旌门对柳行:华丽的帐篷,飘扬的旗幡,对着柳行(指汴河岸边)。
青叶交垂连幔色,白花飞度染衣香:柳叶相互垂挂,好像白色的帷幕。柳絮随风飘洒,落在地上,沾湿了衣裳的香气。
今日摧残何用道:今天这柳条被摧折得不成样子,还值得说什么呢?
驿骑征帆损更多:驿站的马匹、朝廷的船只,因为柳枝的折断而受到损伤。
山精野魅藏应老:山里的精怪,野里的魅影,也隐藏起来了,变得老了。
凉风八月露为霜:八月的凉风,使得露水凝结成霜。
日夜孤舟入帝乡:日夜乘着小船进入帝都。
河畔时时闻木落:河岸上时时能听到树叶落下来的声响。
客中无不泪沾裳:客居他乡,没有不流泪的。裳,古时衣服的下摆,这里泛指衣服。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汴堤柳来抒发诗人对隋炀帝荒淫误国、骄奢亡国的愤恨之情。
首二句写隋炀帝对汴堤柳的喜爱。“隋家天子忆扬州”,回忆当年隋炀帝在扬州时的游乐生活,“厌坐深宫傍海游”,说如今他坐在深宫之中却只能靠海而游。这两句是说,隋炀帝当年曾经享受过汴堤柳的美好,如今他只能在深宫之中,靠海而游,无法再享受到汴堤柳的美景。这两句诗通过对汴堤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隋炀帝的不满和谴责。
接着四句写隋炀帝修建汴堤柳的过程。“穿地凿山开御路”,说隋炀帝为了修造一条通往扬州的大运河,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不惜破坏自然景观,凿山开地。“鸣笳叠鼓泛清流”,又说他为了庆祝这条运河的开通,举行盛大的庆典,奏响军号和鼓声,让清流荡漾起波纹,场面非常壮观。这四句诗通过对汴堤柳的修建过程的描写,展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压迫。
中间四句写汴堤柳的衰败。“流从巩北分河口”,“流”指的是汴河的水。“巩北”即河南北部,“分河口”指的是汴河的入海口。这两句诗描述了汴河从巩北流入河口的情景。“直到淮南种官柳”,又说汴河一直流到淮河流域,在那里种下了无数的柳树。这两句诗通过对汴河的描写,展现了汴堤柳的生命力和坚韧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汴堤柳也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功成力尽人旋亡”,当汴河的工程完成时,那些曾经付出过辛勤劳动的人们已经消失了。这一句诗通过对人们消失的情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汴堤柳命运的感慨。“代谢年移树空有”,又说岁月变迁,树木已经没有了。这一句诗进一步强调了汴堤柳的衰老和衰败。
最后四句写汴堤柳给行人带来的痛苦。“驿骑征帆损更多”,驿站的马匹、朝廷的船只,因为柳枝的折断而受到损伤。这一句诗通过对交通工具损坏的情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汴堤柳所带给人们的痛苦的同情。“山精野魅藏应老”,又说山里的精怪、野里的魅影,也隐藏起来了,变得老了。这一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变化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汴堤柳命运的感慨。“凉风八月露为霜”,又说八月的凉风,使得露水凝结成霜。这一句诗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汴堤柳命运的感慨。“日夜孤舟入帝乡”,又说无论白天黑夜,孤舟都会驶入帝王的故乡。这一句诗通过对时间的流逝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汴堤柳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汴堤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隋炀帝荒淫误国、骄奢亡国的愤恨之情。通过对汴堤柳的形象塑造和情景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自己对汴堤柳命运的感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