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笑周文歌宴镐,遥轻汉武乐横汾。
岂知玉殿生三秀,讵有铜池出五云。
陌上尧樽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
共欢天意同人意,万岁千秋奉圣君。

【注释】

大同殿:即大明宫。玉芝龙池:在大明官北侧的太液池。庆云神光:指祥瑞之气,比喻帝王的威福,也指天帝的恩泽。庆云:《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凤皇下首山之野,曰:‘吾尝与黄帝战,五胜其兵。’帝乃铸鼎象凤皇之状,以象天神。黄帝遂东游海上,见日所入者。乌有鹏翼,心惮之。问其类,曰:‘吾东海之公鸟。”’

赐宴乐:赐宴饮音乐。即事:写所见所闻之事。

【赏析】

《奉和圣制端午临渭亭侍宴》(又题作《端午三殿侍宴》)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端午节。此诗应诏而作,内容是写皇帝在渭水临河亭赐宴群臣,观赏“五月五日天中节”之景,并作诗歌颂皇上的圣明和国家的昌盛。全诗对仗工整,意境高朗,气象阔大,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盛世景象。

首联点明题目“即事”。诗人首先描写皇帝在渭水临河亭举行赐宴群臣的活动,这是“端午三殿侍宴”的内容之一,也是作者应命而写的第一件作品,因此用“即事”来开头。接着诗人从正面描写“端午三殿侍宴”这一盛事。

颔联承上启下,由正面描写转入侧面烘托,使诗歌结构更加严谨,层次更加清楚。这里主要运用典故来烘托。汉武帝曾到泰山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说当时“天旱三年,而甘露至”,于是汉武帝便在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唐太宗贞观年间曾到华山进行封禅大礼,传说当时有“五色云气”出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端午这一天,皇帝在渭水临河亭赐宴大臣们,据称“天上有庆云神光照耀着宫殿”,所以诗人用“遥轻汉武乐横汾”来暗指玄宗皇帝当年在华岳举行的封禅大典。同时用“岂知”“讵有”两词,反诘语气强烈,突出了“庆云神光”的神奇莫测,更突出了诗人对皇帝的崇敬之情。

颈联紧承“遥轻汉武乐横汾”,进一步描绘皇帝在渭水临河亭赐宴群臣的情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难道不知道在玉殿里生长出了三棵奇草灵芝吗,哪里料到铜池之中竟然出现了五彩缤纷的云霞!

尾联承上启下,从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尧舜时期,人们常在陌上举杯饮酒,尧舜时代尧帝曾用北斗星来计量酒量,舜时舜帝也曾用南薰风来调节气候;如今在皇宫中共同庆祝皇帝的恩德,愿永远享受万岁千秋的福寿。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端午节。此时玄宗正在洛阳行幸,在渭水上边临流亭赐宴群臣及外国宾客等。诗人应命而作此诗。全诗对仗工整。意境高朗、气象阔大、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盛世景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