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寺乱来为县驿,荒松老柏不生烟。
空廊屋漏画僧尽,梁上犹书天宝年。
【注释】
废寺:废弃的寺庙。废,废置,废弃;寺,寺庙。乱来为县驿,荒松老柏不生烟:乱来,指唐末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后,这里指唐王朝覆灭。乱来为县驿,说这个废弃的寺庙曾经是驿站,现在成为县衙的办公处了。荒松老柏不生烟,说这棵参天古松和一株古老的柏树,虽然在兵火中被烧焦而死去,但是依然苍劲挺拔,没有一点烟雾。空廊屋漏画僧尽,梁上犹书天宝年:空廊:长廊。空廊,即长廊。廊,走廊;空,空寂;廊,长廊;廊道,通道。屋漏:屋瓦渗漏。漏,水漏、漏水。房梁上已经没有了壁画。画僧尽:画僧,指寺庙内作画的僧人。尽,全部。空廊屋漏画僧尽,意思是长廊空荡无一人,房梁上也没有了壁画。梁上犹书天宝年,尚且还能看见当年题写的“天宝”二字。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公元756年,唐玄宗退位,改元天宝。
【赏析】
《废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个字,押韵。这首诗是诗人游览长安西郊的兴福寺时有感而作。诗中通过废寺的兴衰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第一句“废寺乱来为县驿,荒松老柏不生烟。”开篇直写废寺。“废寺”,即荒废的寺院。它曾经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是读书求学、求法问道之所,可是现在却成了县衙的办公处了。作者用“乱来”二字,概括了整个历史背景,说明这座寺院从唐朝后期起就已经成为县衙了。“废寺乱来为县驿”(废寺,荒芜的寺院),点出了这一历史事实,表明寺院已经荒废。接着,诗人又以“荒松老柏不生烟”来描写废寺的现状。这里,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荒凉的景物映衬出废寺的破败景象。荒松老柏不生烟,既写出了时间久远,也表现出寺院已不再兴旺发达。“乱来”、“不生烟”,这两个词,都暗示着废寺的荒凉衰败。
第二句“空廊屋漏画僧尽”,进一步写废寺之废。这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废寺引出了下文的“空廊”。空廊,即长廊。诗人用“空廊”二字,既表现了废寺的萧条冷落,也反映了寺院内部人去楼空的景象。“空廊”,既是指空荡无人的长廊,也是指空荡无人的寺院,二者互文见意,十分贴切。
“画僧尽”三字,更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这里的“画僧”指的是那些曾在寺院内作画的僧人。他们曾给这座寺院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而今随着战乱的到来,这些画僧们或流离失所,或逃难他乡,最终都离开了这座寺院。“尽”,是全部的意思。在这里,不仅表示画僧们已经离开这座寺院,而且还含有一种悲凉、无奈的意味,使人感到惋惜不已。这一句,既写出了战乱对寺院的影响,也表现了人们对画僧们的同情、怀念之情。
第三句“梁上犹书天宝年”,进一步描绘了废寺的历史变迁。这里所说的“梁上犹书天宝年”,指的是在房梁上还留有当年题写的“天宝”二字。“天宝”,即唐玄宗年号(742-756)。这句诗表面上是说房屋上的梁头还保留着当年的题字,但实际上却是在暗讽当时的统治者昏庸无能,只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因为“天宝”年号是从公元742年开始到公元756年结束的,也就是说,这个废寺是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才出现的。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在暗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
最后一句“犹能见当年题字”,是全诗的总结句。诗人通过对废寺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和平安宁的日子,不要再让战乱再次降临人间。
整首诗通过对废寺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的艰苦以及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