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
天子不教人射杀,玉鞭遮到马蹄前。
《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宫词作品,出自其组诗《宫词一百首》。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初秋景象,其中特别强调了一位小动物——小白兔的形象和行为。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 作者介绍:
- 王建(约公元768年—约835年),字仲初,颍川人。唐朝诗人,工于乐府,与张籍友善。他的诗歌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语言平易清新,尤能反映民间疾苦及抒发个人情感。王建的诗在唐末五代时颇受重视,有“张王乐府”之称,与张籍齐名。他的作品多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语言平易通俗,风格接近口语,因此深受民众喜爱。
- 诗意解析:
- 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场景。这里的“新秋”意味着秋天刚开始到来,天气凉爽而舒适;“白兔”则象征着纯真和无害的生命状态;“红耳霜毛”则形象地描述了兔子的外貌特征。整体上,这句话营造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自然画面,使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 天子不教人射杀,玉鞭遮到马蹄前:这两句诗揭示了皇帝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以及一种超越权力的仁慈。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也体现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关怀和保护。这种对比鲜明的描写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 赏析:
- 诗中意象解读:诗中的小白兔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生物形象,更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它代表了纯洁、无辜和生命力,同时也暗示了宫廷生活中存在的某种忽视甚至轻视生命的风气。通过对小白兔这一形象的描绘,王建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尊重的情感。
- 诗句情感表达: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馨而平和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对和平安宁生活的追求。
- 艺术特色:
- 白描手法:王建擅长使用白描技法,即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事物,不依赖华丽的辞藻。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质朴、真实,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貌。
- 情景交融: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环境与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的艺术境界。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述,更是对人性和道德的一种反思和启示。
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优美诗篇,更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小白兔这一象征性形象的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与尊重,也反映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王建的这些作品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