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郡双旌贵,人皆不忆回。
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
敕设熏炉出,蛮辞咒节开。
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
白氎家家织,红蕉处处栽。
已将身报国,莫起望乡台。
以下是对王建《送郑权尚书南海》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句解读:
- “七郡双旌贵,人皆不忆回。”:这两句表达了郑权的尊贵与地位。双旌,象征着高官显爵,意味着郑权在地方上的权威和影响力。人们不记挂他的离去,表明他在当地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重。
- “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描述了岭南的军事防线和商贸繁荣的场景。龙脑香树是南方特有的一种香料,用它的香料制成的商品非常珍贵,因此在关口堆放着大量的象牙。
- “敕设熏炉出,蛮辞咒节开。”:反映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风情。敕设,即朝廷特设,这里的熏炉可能是用来祭祀或净化空气的物品,而“蛮辞咒节”则描绘了当地人在特殊场合下的语言和习俗。
- “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描绘了市场的繁华与盗贼的横行。市喧,意味着市集的热闹非凡,但同时也暗示了治安的混乱;山贼的攻破,说明当地治安状况不佳,需要更加严格的治理。
- “白氎家家织,红蕉处处栽。”:体现了岭南地区的农耕和手工业发展。白氎,可能是当地的一种粗布,用于制作日常用品;红蕉,则是热带植物,被用来种植或装饰。
- “已将身报国,莫起望乡台。”:表达了郑权对国家的承诺和忠诚。这句诗鼓励郑权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要因为个人的感情而动摇决心。
- 译文:
- 七郡双旌贵,人皆不忆回。
- 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
- 敕设熏炉出,蛮辞咒节开。
- 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
- 白氎家家织,红蕉处处栽。
- 已将身报国,莫起望乡台。
- 作者简介:
- 王建(约767年—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新城(今浙江新昌)人。出身寒微,屡应科举不中第,后任县丞、秘书郎等职,终因直言进谏,贬为楚州太末令。早年曾寓居长安,与章碣有密切交往,后随妻子白居易到苏州刺史任所。王建诗长于铺陈,擅长乐府,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诗作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誉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家。其作品由后人辑为《曲江精舍集》、《调休主人集》。
- 背景介绍:
- 郑权是一位官员,被任命为岭南节度使,前往南海任职。这首诗是在他即将离开时,其他官员们为他送行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岭南地区的描绘,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郑权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郑权的祝福和对他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期望。
王建的《送郑权尚书南海》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岭南地区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郑权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